表情

第6章 情绪和动机·研究22 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2018-06-13  本文已影响63人  晾晾妈妈310

研究22 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Ekman, P., & Friesen, W.V.(1971).Constants across cultures in the face and emo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7,124-129.

如果你想到一些有趣的事,你的脸上会浮现出什么表情?再回想一下过去的伤感经历。你的面部表情会发生变化吗?答案是肯定的。毫无疑问,你能意识到特定的面部表情是与特定的情绪相对应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你能通过某人的面部表情识别出他此时此刻的情绪情感。现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来自另一种文化背景,如罗马尼亚、苏门答腊,抑或蒙古,你还能借助他们的面部表情成功地识别他们的情绪状态吗?换句话说,你是否相信表现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大多数人相信他们能够辨认来自异域文化的人们的面部表情,但当他们考虑到异域文化与他们自身的文化差异悬殊时,又会变得犹豫不决起来。试想,不同文化在动作手势、个人空间、礼仪规范、宗教信仰以及态度等方面是多么不同。所有这些差异都会影响人的行为,因此,如果有任何人类特征(包括面部表情)在所有文化中是完全一样的话,那该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在面部表情研究领域,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是站在最前沿的卓越研究者。他的这篇早期论文详细描述了他的研究工作,该研究旨在证明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尽管作者在论文的引言部分承认,先前的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支持人的面部表情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但他们认为这些证据是不充分的,不足以推翻他们的论断,即表达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在开展该项研究的几年前,埃克曼和弗里森已经着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向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阿根廷、巴西、智利、日本和美国被试呈现人脸部的照片。结果来自所有国家的被试都成功地识别出对应于某种情绪的面部表情。研究者把这一发现作为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的证据。然而,正如埃克曼和弗里森他们自己所指出的,由于参加上述研究的被试都能够接触到像电影、杂志、电视等国际性的大众传媒,而这些传媒又充斥着面部表情,因此,他们欢迎各方面的人对他们的研究提出批评意见。只有找到一种从未接触过上述大众传媒的文化群体,才有可能证明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试想,在当今世界要想找到这样一种文化是多么困难(也许就根本不可能),即使在当时的1971年,要做到这点也很不容易。

埃克曼和弗里森来到了位于新几内亚东南部的高原为他们的研究寻找被试,在那里生活的弗尔族(Fore)人与世隔绝,其社会状态仍处于石器时代。很多当地居民几乎没有接触过西方或东方的现代文化。因此,除了自己的面部表情外,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来自其他文化的表现情绪的面部表情。

理论假设

埃克曼和弗里森的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假设是,对应于基本情绪的特定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埃克曼和弗里森用极为简洁的话对此进行陈述:

本文的目的是考察处于前文明时期的人们,尽管他们没有接触过任何的异域文明,他们依然能和来自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人们一样,从相同的面部表情中识别出相同的情绪概念(P.125)。

方法

南弗尔族(the South Fore)是当地最与世隔绝的弗尔族分支。研究者从中选择的被试从未看过电影,不会说英语或洋泾浜英语(一种掺杂了当地语言的英语),从未为西方人工作过,并且也不住在西方人在当地的居住地内。共有189名成人和130名儿童被选为被试,他们都来自总人口为11000人的南弗尔族。对照组则选取了通过看电影、上教会学校等方式接触过西方文化的23名成人。

经反复尝试,研究者发现,让被试最有效地识别情绪的方法是给他们呈现三张印有不同面部表情的照片,同时读一段简短描述该情绪产生的情景或故事情节给被试听。每一段描述对应于其中一张照片。听完故事后,要求被试指出与某一故事情节最为匹配的面部表情。在故事的选择上,主试非常谨慎小心以确保每种情境只与一种情绪有关,而且它必须能为南弗尔族人所辨认。表6—3列出了由埃克曼和弗里森编制的六个故事。作者解释说,与恐惧有关的故事必须编得长些,以避免被试将它与惊奇或愤怒相混淆。

研究者用男人、女人、男孩、女孩共24人的40张照片,作为六种情绪表现的样片。这些照片经此前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被试使用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每张照片在被作为某种情绪的代表之前,至少须经来自东西方两种文明的被试中70%的人的判定。

在正式的实验中,由一名研究人员和一名充当翻译的当地人组成一个主试小组,由充当翻译的当地人向被试解释任务,并把故事翻译成当地的语言讲给他们听。主试向每一位成人被试出示三张照片(其中一张是正确答案,其他两张是错误答案),然后告诉被试与正确的那张照片相匹配的故事情节,最后要求被试挑出那张印有与故事相匹配的表情的照片。儿童被试的实验程序与成人被试的完全一样,有所不同的是,主试只要求他们从两张照片中挑出正确的答案。给每个被试提供的照片多组,并且确保每张照片不会在比较中重复出现。

充当翻译的当地人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以使他们不会对被试施加任何影响。主试告诉他们没有绝对正确的反应,要求他们不要催促被试回答。此外,还教他们如何每次以同样的方式翻译同一个故事,如何使自己不对故事进行扩充或润饰。为了避免无意识的偏见,研究小组的西方研究人员不能观察被试,只负责对被试的回答进行录音。

请记住,所提供的照片中有西方人的面部表情。那么,弗尔族人是否能在甚至没见过西方人的情况下正确识别照片中的表情所传达的情绪呢?

结果

首先,埃克曼和弗里森分析被试的回答,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成人和儿童间的差异。结果发现:成年妇女对参加实验表现得更加迟疑,她们比成年男子更缺少与西方人的接触机会。但不管怎样,在正确识别照片所代表的情绪的能力上既不存在性别差异,也不存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差异。

表6—4和表6—5分别显示了成人和儿童在识别六种情绪时正确反应的百分比。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并未要求所有的被试识别所有的情绪照片,而且有些被试可能会被要求重复识别同一种情绪照片。因此,表中被试的数目并不等于参加实验的被试总数。被试除了在辨别恐惧和惊奇时的正确率稍低外,其他正确反应的百分比都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在辨别恐惧和惊奇时,出现了较多错误,甚至还有一组被试当故事情节描述的是恐惧情绪时,他们选择惊奇的次数竟占到了总次数的67%。

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被试(即对照组被试)与未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成人被试比较,他们在正确匹配照片与故事的比例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龄稍大的儿童与年幼儿童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你在表6—5中所看到的,儿童的成绩似乎比成人要好,但埃克曼和弗里森把这一现象归因于儿童完成的是二选一的任务,而成人完成的则是三择一的任务。

讨论

根据所获数据,埃克曼和弗里森便毫不犹豫且非常自信地下结论说:“成人和儿童的研究结果都明确地支持了我们的假设,即特定的面部行为与特定的情绪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P.128)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南弗尔族人没有机会掌握任何与西方人面部表情有关的知识,这样,除非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否则他们是无法进行正确识别的。

为了对埃克曼的研究结果进行复核(double-checking),研究者用录像机录下了当地人演示的同样六种面部表情。后来,他们把这些录像带放给美国大学生看,并要求他们对表情进行识别,他们都正确地识别了对应于每种情绪的面部表情。

上述两项研究的研究结果都否定了“与情绪相关的面部表情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面部表情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联的独特传统习俗体系,它对另一种文化的成员而言是不可理解的(P.128)。

和上述发现不一致的一个例外是,被试在识别恐惧和惊奇这两种面部表情时出现了混淆现象。埃克曼和弗里森在解释这一例外时承认,情绪的面部表现确实存在某种文化差异,但这并不足以否认几乎其他所有的面部表情都能被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正确识别。研究者推测恐惧和惊奇的混淆“也许是因为在该文化中,恐惧的事件几乎总是令人惊奇的,例如,邻村的一名充满敌意的成员突然出现;一场意想不到的招魂术或者巫师的表演,等等”(P.129)。

研究影响

埃克曼和弗里森的研究科学地证实了人们对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的猜测,然而,你或许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一研究的意义何在?”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也许可以在心理学有关人类行为的先天—后天争论(人类行为究竟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中找到。由于该研究中所涉及的六种情绪的面部表情几乎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我们也许可以下结论说这些情绪应该是先天性的。也就是说,人在出生时这些情绪就已在生物学意义上形成了。

行为学家对于表情具有普遍性的观点颇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已涉足了人类的进化问题。1872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他认为,面部表情是一种适应机制,它有助于动物适应它们的环境进而提高其生存能力。从这一观点可以作进一步的推论,如果某些特定的信息能通过面部表情在动物的某个种系中或种系之间进行交流,那么,这将增加物种的生存概率。例如,恐惧的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它预示着食肉动物的出现将会带来的危险;愤怒的表情可对地位低下的同类成员发出警告,要求它们从自己的身边走开;厌恶的表情所传递的信息是:“你做什么都行,就是千万不要吃它!”从而避免了一次潜在的食物中毒。然而,如果这些表情在所有的个体间不存在普遍性,那么它们对动物将毫无作用。虽然这些面部表情对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已不那么重要,但这些表情具有普遍性的事实却表明,我们是从处于进化进程中的祖先那里继承了这些表情的,它们帮助我们达到了现在所处的进化高度。

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证明了人类面部表情曾经具有的生存价值。研究者(Hansen & Hansen,1988)推测,如果某些诸如愤怒等的面部表情能够对迫近的危险起报警作用,那么它们相对于其他不具威胁性的面部表情(如愉快等)应更易被人们所辨别。为了检验这一假设,他们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这些照片上的人们具有各不相同的面部表情。在某些照片中,除了一人的表情是愤怒的以外,其余人的表情都是愉快的;而另一些照片则相反,即只有一人表情是愉快的,其余人的表情都是愤怒的。被试的任务是找出照片中那个具有不同表情的人。被试从很多愤怒表情中寻找愉快表情所需的平均时间,显著长于从很多愉快表情中寻找愤怒表情。此外,随着照片中的人数的增加,被试寻找表情愉快的人所花费的时间也相应增加,但寻找愤怒表情的人的时间却没有显著增加。这一发现以及其他类似的研究发现都表明,人类也许天生就对这类能提供生存信息的表情比较敏感,因为这种表情所传递的信息与存活息息相关。

近期应用

来自其他领域的许多研究也借助埃克曼的早期发现,努力加深我们对存在发育或学习缺陷的儿童和成人的了解。其中一项研究发现,被诊断为自闭症(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征为语言缺陷、社会退缩和重复自我刺激的行为)的儿童对基本情绪的面孔识别存在困难(Bolte & Poustka,2003)。这种困难在不只有一个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中更明显,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自闭症个体对其他人的情绪反应的解释存在困难。

然而,埃克曼研究的影响不仅限于对人类。他1971年的这项研究被一篇关于农场动物情绪的文章(Desire,Boissy,& Veissier,2002)引用。这些研究者认为,农场动物所产生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对周围环境的情绪反应。当某一动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时,效益实现最大化;但是“如果个体感觉到任何显著的不和谐,都会导致由于负性情绪体验带来的效益降低”(P.165)。

另外一项引用了埃克曼1971年文章的研究致力于探讨特殊面部特征——眉毛——对面孔再认的影响(Sadr,Jarudi,& Sinha,2003)。先前的研究更多是对眼睛、嘴进行的,而这些研究者发现,眉毛可能比眼睛的作用更重要。作者提到“在熟悉面孔中缺少眉毛会导致显著的再认障碍”。实际上,缺少眉毛比缺少眼睛更能显著地引起面孔再认的困难(P.285)。所以,如果你需要有效的伪装,一定要把你的眉毛遮起来!

结论

自埃克曼完成表情的跨文化早期实验研究的三十年以来,埃克曼或独自,或与弗里森等其他研究者合作,继续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有很多引人注目的研究发现。埃克曼后来涉足的“表情的反馈理论”(facial feedback theory)便是一个例子。这一理论主张,你的面部表情实际上又把所有的表情信息反馈到大脑,以帮助你解释正在经历的情绪体验。埃克曼通过鉴别与上述六种基本情绪有关的面部肌肉活动来检验他的观点。他指导被试控制不同的面部肌肉来模仿各种情绪,在此过程中,埃克曼便能据此测量与特定情绪相对应的生理反应指标,这种特定情绪仅是由特定的面部表情所导致,而不是测量真正的情绪本身(Ekman,Levensen,& Friesen,1983)。

埃克曼还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对欺骗的研究,他还探索面部表情与形体表情如何泄露说话者本人是否在撒谎的信息。他的发现表明,仅观察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时,人们正确判断说话人在说谎的水平大约略微高于随机水平;然而,在主试允许被试观察某人的整个身体时,被试的正确判断率将大大提高。这表明,人的整个身体或许比单独的面部表情更能提供与某种心理状态相关的线索(参见1985年埃克曼对此问题所做的详细讨论)。近期,埃克曼将他宽泛的研究内容整合到名为《情感揭示:通过识别面部表情和情绪来提高沟通技巧与改善情感生活》(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 Feelings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的著作中,该书可以使读者应用作者的成果来解读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帮助我们提高与的伴侣、孩子、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交流与互动(Ekman,2007)。

埃克曼和他的合作者已经在用面部表情进行的非言语交流的研究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献,并且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毋庸置疑,该领域的研究将持续到我们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研究目标,这一目标正如埃克曼和弗里森在1975年出版的一本书《摘下你的情绪面具》(Unmasking the Face)的书名所描绘的那样。

Bolte, S., & Poustka, F.(2003).The recognition of facial affect in autistic and schizophrenia subjects and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Psychological Medicine, 33, 907-915.

Darwin, C.R.(1872).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London: John Murray.

Desire, L., Boissy, A., & Veissier, I.(2002).Emotions in farm animals: A new approach to animal welfare in applied ethology.Behavioral Process, 60,165-180.

Ekman, P.(1985).Telling lies.New York: Norton.

Ekman, P.(2003).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New York: Times Books.

Ekman, P.(2007).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New York: Henry Holt.

Ekman, P., & Friesen, W.(1975).Unmasking the face.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kman, P., Levensen, R., & Friesen, W.(1983).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distinguishes between emotions.Science,164, 86-88.

Hansen, C., & Hansen, R.(1988).Finding the face in the crowd: An anger superiority e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917-924.

Sadr, J., & Sinha, P.(2003).The role of eyebrows in face recognition.Perception, 32, 285-29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