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佗佛
《阿弥陀佛》前序
佛之侍众,侍之有异。入门有别,按资排辈。末者有名,无人问津。有事需侍,皆呼阿弥。
修心之人,毁于名利。枉纵光阴,一事无成。唯有阿弥,无欲无求。荣又何欢,辱又何忧?劳累之时,只做强身。岁月流逝,所修有成。
劫渡袭来,大水奔腾。吞噬诸物,胆颤心惊。众侍皆奔,佛却未行。水漫佛身,谁来载佛?侍者皆呼,阿弥陀佛。
阿弥应声,佛前现身。身佗佛主,往高而行。水势浩浩,漫至腰身。佛之再呼,谁助我们?
天雷滚滚,闪电横空。天降灵光,阿弥化身。阿弥成山,山势骤升。水之汤汤,山之凌空。波涛拍岸,似若裙身。
劫之消逝,众侍回寻。佛之安然,阿弥无踪。天放异彩,阿弥居中。金身灿灿,已然成神。身形渐逝,影尽苍穹。
佛之慈笑,众侍惶然。无欲无求,行之坦然。欲求正果,阿弥陀佛!
这段仅仅是一则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传说,而如今我要给众看官说一个发生在唐代的真实故事。故事中僧人叫甚,皇帝名谁,我们不必细究,大家只要能从故事中悟出些许世理来,也就不枉此文了。
阿弥佗佛《阿弥陀佛》
大唐盛世,因天子崇神向佛,因而民间大修佛殿,而入世修行也骤然成风。究其众多佛侍入庙为何?曰:或为佛家衣食精良;或为结交官宦,求得名利……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然其中诚心向佛者,万不足一。
阿弥其人有名有姓,只不过因入寺晚,又无人为其捐付香资善款,且自己又不善言行,不懂世间阿谀奉承。所以阿弥入寺虽久,仍处于最边缘地带。无人关心其姓甚名谁,只把其视作寺庙里一无名无姓小沙弥。如有杂事需要去做,便随口呼其阿弥。日子久了,寺里再无人知其姓名,阿弥也就成为一个名字了。
只不过这个叫做阿弥的侍者,还不及一只叫旺仔的守门狗。呼唤旺仔狗时,僧众尚会露出片刻笑脸,声音中似乎还带些关心、亲切。有时僧人还会轻轻抚摸旺仔硕大的狗头和那光滑的狗背。而对阿弥,他们眼中口中有的只是冷漠,冰冷的没有一丝同门的温度。
寺庙事务繁杂,有轻有重,优劣不同。从事这些事务的人也自然分出了三六九等。而影响这些事务从事人员选择条件的因素,无外乎财物、城府和入寺时间。如有修行者财大气粗,有亲戚、朋友为其佛前添灯油,出香资。他便可直接成为一个身披优质僧袍,能舒坦诵经念佛的僧人。
如果没有金主为己添灯油,上香资,但自身眼里有活儿,口里有活儿。人前人后,满口生花。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如此这番,必引得主事之人欢喜,成了寺庙内某些有身份有地位者的服侍之人。专门跑腿儿、传话。因自古就有主贵仆荣的规矩,那些跑腿传话的小僧往往也便会生出一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于是,口口声声间吆五喝六,在寺中也乐得其所。最不济的人便是按入寺时间早晚论资排辈,先来的可以指使后来的,老人可以指使年轻人。如此而来,寺庙里的事务营生也便粗细轻重分开而来。
同样是劳作跑腿儿,但寺庙中却也是分门别类,各不相同。如佛前洒扫操持的事务和迎宾待客的事务,都是些精细活。还有就是伺候管事的主持方丈、总管等人,给其跑腿儿传话的。这些都是需嘴、眼、心机巧之人,那些迟迟慢慢,笨嘴拙舌的人是万万做不来的。而那些烹饪、煮饭、洒扫院落的活,便成了退而求其次的好营生了。在厨房中,可落个嘴滑肚饱的便利,而洒洒扫扫也是轻生的活计,在许多人眼中已是羡慕不已了。
这就可怜了那些没钱,嘴脚不利索,又来的晚的僧人啦。可怜这些人只能成天从事着挑水砍柴、扒灰掏粪又脏又累的营生。其内心虽说有时想做些佛修之事,但整日不绝的腰酸腿疼,已经麻木得让其忘记了来时的初衷。
阿弥做的是下等人中的下等活。因其年幼家贫,又入寺较晚,期间虽也有后他而来的小僧,但人家或比其有钱,或比其口眼灵活,或比其年长等等。总之,诸多原因使得寺庙中众人最不愿意承揽的倒马桶、掏粪坑的活,让阿弥承揽了很长很长时间。直至到了后来,人们就已经觉得这些脏累的活就应该是阿弥干的。即使再有新僧人来,他们也不会再去让人调换阿弥的活计了。
每日清晨,鸡鸣和天边的星辰还未落下,阿弥就忙活开了。他先把众僧的马桶倒去洗净。然后趁天色尚早,香客未至,急匆匆巡视各个粪池。如发现有需清理的,赶紧掏尽,挑将出去,免得让众僧和香客心生不悦。如此日复一日,阿弥也就习以为常了。本来阿弥投身佛门就是为了清修。并不像别别的一干僧众,虽身处佛门净地,心中却留存着名利奢望。
佛曰:断不了欲望的人,即使整日沐浴更衣,焚香拜祭,诵经千遍万遍,也永远只是凡人,成不了佛。
阿弥佗佛阿弥每日忙完之后,虽也坚持抹浴更衣,但别的僧众心中有世俗之结,总说他脏臭,不愿与其为伍。就连挑个水的重活也不让其粘手,曰:恐脏了佛家用水。如此以来,就更不要说让阿弥做那些精细的活了。这也就使得阿弥愈发少了俗事之挠,多了许多清心修佛的机会。十多年学习下来,阿迷已然与悄无声息中,成了寺里对佛学精通至深之人了。同时,因为阿弥心性善良单纯,表里如一,其举手投足间已然有了一种脱世离俗的高僧气质。只不过那些天天口诵佛号的佛前侍者,眼中有的只是高居官位上的帽子和佛坛上的名利。这门中的普通沙弥是万万入不得其法眼的,更不要说这个没名没姓的掏粪小阿弥了。
一日身居皇位的王者,由于心向佛门,不由生出了一种去寺庙历练的冲动。于是其乔装改扮成一无依无靠的老者,遁入空门,来体验佛家生活和人情冷暖。因其年老无依,无利可图,于是寺中僧众对其几乎无人理睬。一个九五至尊之人,竟落得整日除了掏点炉灰以外,便再无可做之事,无可聊之人。
直至一日,老者发现了阿弥。两个被寺中遗忘之人,独处寺外田间,闻寺间暮鼓晨钟,谈佛理经文。小阿弥感慨老沙弥的佛学造诣精深,一点也不逊色平日寺间开坛说法的高僧。老皇帝亦甚是震惊,他没想到这无名无姓掏粪的小沙弥,竟然是一位隐与寺院中的得道高人。言谈间,小阿弥不仅对佛学见解独到,而更重要的是其淡泊名利之胸怀,其对世间一草一木的大爱。阿弥广博的佛心,让已对佛学颇为自负的大王,忽然间竟有了种管中窥豹的感觉。此时皇帝老儿除了汗颜就是汗颜了。
又一日,风和日丽。寺院里早早便洒扫清净,无数彩旗悬挂、飘展在大殿外。殿内,佛香缭绕,红烛光焰映照着佛之金身,让整座佛院凭添了许多华丽和庄严。
因数日前官家传言,今日皇家将来人于寺中做佛事。闻此喜讯,寺中上下一干人等欣然齐动,皆 穿戴一新,以候这无比荣耀的时刻降临。阿弥自知形秽,就远远躲在僧众和香客外围。其只求一闻皇家级别的讲经说法,至于其它,从未思及。
不久,皇家侍者袅袅而来,旌旗飘展,阵势动容。僧众香客皆伏地而迎。待皇家众人入大殿后,众僧一干机灵人等皆伺机而动,以求入皇家之人的法眼,为其今后修筑一条攀天大道。良辰吉时,寺庙内大德高僧开始坐坛说法。坛下围众皆点头暗叹,果然是高僧!其喻世明道,催人深省!真是佛法无边,普度众生。
忽然人群纷纷四散开来,有的以袖掩鼻;有的仰身怒目;更有甚者,几欲挥拳踢脚相向。阿弥定晴一看,原来是人群里闯入了一个污头垢面的老者,也来坛下听法。却无奈其年老心急,脚步不稳,竟跌坐在了通往佛坛的青砖路中央,再也起身不来。他就那样软软的伏身在那里,任身上散发出阵阵腥臭。使得一干僧众、香客又一番掩鼻、怒目,更添了几许挥拳踢脚的恶意。
而坛上讲法的高僧,其双目只是往此处瞟了一眼,便以其极强的定力,又在坛上说法论道了。他对老人的摔倒视若罔闻,口中继续吐着莲花,向围众广传着众生平等之类的佛音。
此时远处的阿弥见状,几步便奔将了过来,在众人怒视的目光中扶起了老者。在得知老者想至坛下听讲经说法后,便背起了老者缓步移近了佛坛之下。也许是众人嫌老者腥臭,也许是众人嫌阿弥粪臭。总之一时间,阿弥背老者立脚处,竟空出了一小块地,其二人就那么矗立在那里,如鹤立鸡群,又如那莲出淤泥而不染。
他二人就这样伫立于坛下。片刻之后,人们便又开始了对佛法的倾听,再无人去留意这一老一僧了。而阿弥也就这样背着老人,默立在坛下,静静地听着坛上的悠悠佛音,任凭汗水流淌过脸庞,浸湿了后背。
临近午时,坛上说法结束。老者在阿弥耳处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使得阿弥一时间呆立在了那里,不知所措了。老人在阿弥耳边低声说的是:“背我去大殿,咱们去见见皇家众人。”此刻,只见老者从阿弥背上一松手落了地。牵着阿弥的手道:“阿弥,不认识掏灰的老僧了?”这时,阿弥不禁一愣,由于老者刚才蓬头垢面,加上今日听说法之人众多,他扶老者又心切,竟没有认出这个伏地的老者,居然是伴自己已经月余的掏灰老僧。更让他弄不懂的是老者为何在众僧人、香客前扮演这一出。懵懵懂懂的阿弥被老者牵着手,拉着走向了皇家众人和说法高僧正在准备做佛事的大殿。他二人还未走近大殿外围,已有宫中侍卫将其阻拦。醒悟过来的阿弥,急忙要拉着老僧返回僧房,以问清楚此事缘由。老者立足不动,伸手从破烂的僧袍中掏出了一枚龙珍玉佩。并开口让侍卫拿该物件去殿内找主事的刘公公。侍卫一见此玉佩就知不是凡物,于是留一人在此等候,态度极为恭敬。另一人则急奔入殿,向刘公公禀报此事。刘公公不见玉佩则已,一见玉佩,惊得其差点瘫坐在殿上。只见他此刻,已完全没有了初入寺庙时的那种皇家威仪。而是三步并作两步,连滚带爬的奔向了殿外,奔向了侍卫所说的阻拦老者的青砖白石处。刘公公还未近前,就已看出了失踪多日的皇帝,就是那位蓬头垢面的老者。这个老祖宗平日虽然总隔三差五的搞个微服私访,但此次失联已有月余。虽其出宫时有详尽安排,但久无皇帝消息,仍急坏了他们这些老家伙。要不是入宫前已净了身,估计此次定急得他们内分泌紊乱,青春美丽疙瘩豆也估计会满布全身。今天可算是找着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次日,老皇帝身着龙袍亲临寺院。在佛殿之上,皇帝亲封阿弥为护国高僧,赐国姓,赐黄马褂。往后进宫见皇帝不须通禀。朝上,不须参拜。同时在本寺内,请阿弥开坛说法三日。三日后,赴皇都护国寺任住持。同时在该寺庙门前立碑,述阿迷于寺内修行之事,用来警戒佛前侍众中阿谀奉承、不专心潜修之人。并以此事鼓励天下修行者,要摒弃杂念,从善而终。只要修佛之心至诚,必能修成正果,名列金身。
因旧时,民众皆认为皇帝即上天神佛化身转世。所以就阿弥背皇帝一事,寺前碑额上便刻上了“阿弥佗佛”四个大字。然而,这个故事在世间流传日久,许多繁琐的情节,已然被世人所慢慢淡忘。只留下了最精彩之处即“阿弥佗佛”醒喻世人了。
尾声:说的是佛家之事。其实却是世间所感。只无奈佛已成佛,我却未度。
阿弥佗佛顽石有语2019年3月叨叨于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