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杂记(158)课堂里多一些“积极假定”吧

2020-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掌声》你上了吗?”欧的留言让我一头雾水。

“怎么啦?”我电话询问。

“今天我去听了一位老师上这一课,如果你没有上,想听你怎么上。”

我告知她已经上完了。放学时和她见着面,她就跟我听课的事情,并说自己已经将听课感受写在简书里。

回家后我仔细读了她对《掌声》中的思考,那些关于“自然的爱”与“刻意的爱”的思考,那些对“成绩不那么好、表现也不那么好的学生的无条件的爱”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这是真正的关于人性的思考。

刚刚上过这篇文章,我领着孩子去体会两次掌声里的不同含义,也指向了第二次掌声的探讨。孩子们有说到英子自卑,平时没有怎么发言,这一次敢发言,为英子的勇气鼓掌;有的说英子普通话好,声音好听,是为英子的优秀鼓掌;也有孩子说是对英子的肯定。

我当时并没有想到换一个角度让孩子们探讨:要是英子的表现不优秀,是否应该给英子第二次掌声?

不过,平常的发言中,我有涉及到这个话题,曾经问过孩子们:如果别人的发言不够精彩,是否应该给予掌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应该。”理由很多。有的说:“别人分享完毕,不管分享了什么,都应该掌声感谢,这是一种礼貌。”也有的说:“每一种分享都值得尊重。应该用掌声表达对发言者的尊重。”

也许,周一我会把关于“英子不优秀,是否给掌声”的话题抛给孩子们聊一聊。

语文课中,引导学生对人性进行理性思考,是应该且必须的,这个与道德说教没有关系。因为是小学,我更倾向于引导孩子们关于真善美的思考,甚至刻意屏蔽一些假丑恶的东西。我想,孩子们的生命底色是温暖的,当他们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即使他们将来面对生活的假丑恶,也不会丧失信心。

凡是出问题,我们总是容易陷入消极假定,比如:某样东西不见了,总会怀疑是不是别人故意拿了。那样的好处就是: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错,看起来自我得到一种解脱,其实于事无补。不省察自我的人,很难真正的进步。

我在日常引导和语文学习中,特别关注积极假定。比如:《司马光》一课,很多资料书上写着,其他孩子都吓得跑开了,只有司马光留下来用石头砸缸救人,这里要表现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聪明机智没有问题,但是其他孩子就一定是吓跑的吗?其他孩子跑一定是丢下这个被淹的孩子不管吗?当有的孩子说到其他孩子的对比时,我告诉孩子们:我们要做积极的假定。其他孩子跑,也许是叫大人,也许是去找救人的工具。我们要尽量朝着美好的方向去推想,不要为了赞扬司马光,就一定要贬低其他孩子的行为。

对书中的人物能够做到积极假定,引申到生活里,更容易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比如欧提到的老师对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可爱,成绩不那么好,甚至言行经常还会让老师糟心”的孩子,我们能否做到无条件的爱,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些孩子带着何种假定。面对那些优秀的学生、或者乖巧听话的学生,我们容易形成积极假定,对另外一部分看起来不那么好的孩子,我们则可能会形成消极假定,喜欢不起来。

要在课堂里给孩子更多一些“积极假定”的练习,老师要先变成一个有“积极假定”思维的人,能够透过文字,或者穿透生活的表象,看到人性中的真善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