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读书悟
7月6日晚,如约再相见,共读两本经典,观照自我,继续洞见。
一,抓住特点,顺势而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本次共读72和73节。因为大家共同谈论得太投入,时间不知不觉中流逝,侧重于解读第72节《少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因德静老师号召引领大家先梳理行文思路,再以问题导读的形式聚焦性阅读,果然不同于往日的散漫随意,收获颇多。
首先要抓住少年期思维活动的特点。
进入10岁以后的少年儿郎,其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日益深化。同时他们对事儿对人喜欢,持批判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了。
明白了孩子们思维活动的这一特点,我们就不必奢望孩子们做听话的乖宝宝,该顺势而为,助力孩子们平稳过渡少年期,为他们的青年腾飞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比如,孩子们开始学着分析事物之间隐蔽的、不易察觉的属性和背后的因果联系。
这不就是从发现世界到认识世界的可喜过度吗?所以对这一年年龄段的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不能再像小时候,靠大人的知识积淀就能随便糖色应付了,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相关知识的科普类书籍,亦或一些高质量的小视频,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帮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以便他们“登堂入室”。
比如,他们喜欢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求得证明,而且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感知对象,甚至用极端绝对的批判态度来掩饰自己缺乏信心的实质。
看破了这一点,我们一边欣喜于孩子们的不应付、“爱较真”,一边还要对他们的“鸭子死了嘴还硬”持包容和悦纳态度,没有读懂了他们内心的真实状态,才能和孩子们友好相处,赢来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
比如,他们开始关心真实的世界,喜欢寻找榜样,向榜样靠拢,这年龄段的孩子。
是啊,儿童期的孩子喜欢黏着父母,可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毕竟长大了,渐渐远离爸妈去寻求同伴的力量,这是孩子们由家庭走向社会的必经阶段,悄然无痕的给他们推荐一些榜样人物,亲朋好友或者邻居里,小孩估计会有崇拜的人吧,甚至外出旅游时,原本陌生的大哥哥大姐姐中也会让孩子有那么一两位让孩子崇拜的,那就给他们创造机会,默默的观察Ta向榜样人物靠拢,这可要比单纯父母庸常的言传身教效果更妙呢。
比如,开始用日记来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自我评价。那就尊重他们的隐私,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伊甸园吧。
遥想自己当年,也正是十二三岁的时候开始记日记一直到现在,虽说中间偶有停顿,但整体上不算断流,若干年来,一本又一本的日记不正是过往青䓤岁月的最好手记吗?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特质,在懂得共性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才是给到孩子最好的呵护与陪伴。
二,懂谦卑,不张扬
不知不觉中,在刘老师的引领下,一众小伙伴们竟然像蚕吃桑叶一样把《道德经》啃读了一遍,真的难以置信!不过说实话,即使读了一遍还是不知所云,刘老师笑着安慰我们,说这很正常,毕竟是仅5000字的却穿越了几千年的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不必着急,不必沮丧,继续读,边读边悟,本就是读经典的最经济的方式。
我有幸分到的是德经·第2章“得一”。
还别说,承担即成长,有压力方有动力。
认认真真的咂摸了几遍,还真的比以前多了一丢丢的收获。
在这一节里,围绕着“得一”即“得道”这一核心话题,老子从三个层面一一解读:得“道”的状态、失“道”的状态、如何才能得“道”?
道,是这世间最虚无又最具体,最简单却又最复杂的一种不可言明又无处不在的无上规律。
若在“道”的状态,天是清朗的,地是安宁的,神灵是灵验的,山谷是充盈、有生机的,诸侯王就能够让天下安定。
反之,没有处于“道”的状态,天将崩裂,地将坍塌,神灵将不再灵验,山川河谷就枯竭、毫无活力,诸侯王也就蹶倒了。
一正一反,如何取舍,自不待言。
既然取舍如此明晰,如何才能处于“道”的状态呢?
老子说应该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常处谦卑状态,做人做事不张扬。
瞧,道理就是如此明晰又简单。
然而,修“道”的路却是千难万难,因为我们都犯了一个“说得到却做不到”的惯常错误。
正因为如此,学习啃读《道德经》,在品读经典中观照自我,才显得如此难能可贵,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
不管外界如何纷繁芜杂,守得内心的平静与方正,祛除轻薄浮夸,选择朴实敦厚,扔掉“禄禄若玉”,坚守“硌硌如石”。
如此,方为开悟,人,才能活得多一分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