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与认知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万小时的超人

罗振宇:我们这一代该怎么学习

我们这一代人都有知识焦虑,知识总量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沉重,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的学习方法,5个关键词:
1、人格,这牵扯到对知识的理解。阅读是跟书学不等于正真的学习,跟人学效率更高。过去时代是印刷文化时代,想保存和传递知识书本最好的学习工具。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的真实的存在场景是牛人的大脑里面,不断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回到人格这个学习对象,跟他们学更省时间,最好的减轻知识的总体负担的方案。

2、概念,就是通过不断的搜集新概念来高效学习。因为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复杂的世界变成知识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放错位置才脏。就是一定要有这个概念作为基础框架,所以在了解一本新学科的时候先去了解概念就变得特别重要。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3、缝合。很多人都在感慨,读了这么多书,啥也没记住,这咋办?缺缝合。知识是自己的事,是由内而外。怎么缝合?很简单,表达一次。表达分很多种层次。比如说写一个读书笔记,可能就是你一句。收藏没有用,应该干什么?就写一句话。这就和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个知识即使将来你全部忘了,没关系,你知道那儿有,你将来可以去查。知道什么东西在哪,这才是你自己的知识。

4、碎片。很多人都反对,说学习应该体系化、系统化的学。系统化学习不现实,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我们必须这样做。碎片化学习的理由啊
首先,知识的产生它就是碎片化掉的;如果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它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美国的社会活动家也是政治家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说我一生的知识积累的来源就是这样的,说我在查找一方面资料的同时意外地看到了另外的资料,这就是我的学习呀。

5、目标。人间就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他的世界里是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那第二种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
目标、方法和行动是你需要成为的。为什么?因为立场、意见和感受,可以装一脑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价值观在我脑子里它是打架的。一旦切换到第二种人生,就是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的时候,一切就被整合起来了,这就是我要创业的根本原因。

总结:
1、跟着人学,而不是跟着书本学,先降低我们的知识负担,它帮助我们筛选和归纳。
2、概念,通过掌握一个一个的新概念,搭建起我们的知识框架,再进来新的信息,我们知道把它放在哪儿。
3、缝合,信息只有我们通过表达一次(转述或简短的读书笔记)在自己的生命和知识树当中把它缝合进来,即使这些信息将来我们忘光了,我们也知道到哪里去找它。
4、碎片,这是提升学习效率在这个时代几乎是唯一的法门。
5、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不断往前,才能把知识落实为我们行动的成果。

黄有璨:付费知识该怎么学

看了很多干货,学习了很多牛人的分享,可是自己好像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是为什么呢?。
依据学习深度和最终为“学习者”本人带来的价值导向,把学习行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1、“给予启发”。听到或看到的某个点在电光火石间突然给予了我某种启发,让感觉“原来是这样啊”。像我们参加的绝大多数行业沙龙、讲座、书和干货文,甚至参与过的部分课程,能够帮我们解决的,基本都是这个层次的问题。
2、叫做“构建一套健全的知识理论体系、思考逻辑或工作方法”。针对某个具体领域,有人给了你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思考脉络或工作方法,有了它之后,你就有能力解释领域内出现的很多案例和现象了。比如你发现,一个营销活动办得特别热闹,但结束之后,记住这个品牌名字的人很少,你就知道问题其实在于“活动内容”本身与“产品所提供给用户的核心价值”没有产生相关性。
3、“提升具体能力”。实实在在地对某项技能的提升负责。既然要培养能力,就必须加入实践练习和教学服务了。用户的能力提升,是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或称“刻意练习”,再加上多次的反馈持续调整之后,自然而然获得的结果。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知识付费产品”本身提供的价值,都集中在第一层次,只有一部分书籍和课程可以做到第二层次,而课程当中,只有少部分能做到第三层次。其实,想要进行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学习,跟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那么如何更有深度、有效果地学习呢?
1、可以去大量涉足“启发”类的学习产品,但建议最好能在这类产品之上,找到一个或多个能够学以致用的出口。现在看书,都会记录下来一些有趣的观点、案例、情节等,用来当写作的素材,这就是学以致用。
2、对于新人来说,一定优先考虑购买那些能够帮助你“培养能力”或“构建知识体系”型的产品,至少应该把更多精力花在它们上面,少看一点马云的演讲和未来的商业变革趋势这一类的东西,,而是少看。尤其在职业领域,更是如此。
3、无论学习方式、环境如何变化,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总是只有5%-10%左右的人,他们的学习是更有效的,他们也更容易成为金字塔顶端的那群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