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范儿散文想法

多少事误在“我以为”

2017-09-27  本文已影响119人  佳人佳音

小时候妈妈的学生也是她朋友的儿子经常来我们家玩,帮我做手工,和我一起做游戏,告诉我“你看你的指甲盖虽然看起来很干净,但是有上万个细菌在蠕动。所以,不要留长指甲并且勤洗手。”在一个小朋友的眼中,这是一个好玩又知识渊博的小哥哥,我们一直玩的很愉快。

然而有一天,他大声冲我吼起来:“你以为!你以为?你一句‘你以为’就可以了吗?我还在帮你做手工,你跑到外面玩,却跟我妈妈说我早就走了!我回去怎么跟我妈妈解释?”

是的,小哥哥帮我在家捏泥巴公鸡,我跑到外面跟小朋友玩起来早就忘记了他的存在。刚好碰到哥哥的妈妈,问起他是否还在,我说,哥哥已经回去了。

所以,当哥哥出现在我面前,我说“我以为 ……”的时候,他才会反应那么强烈。

而我之所以一直记到现在,是因为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之后,因父母工作变动,他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后一面,永远的定格在“我以为”三个字。哥哥帮我制作的上好彩的泥巴大公鸡我保存了很多年,每次看到它,都感到深深的遗憾。打那以后我尽量避免想当然,甚至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我经常使用“应该是吧、大概是、好像是、可能是吧”这样的词语。只要不是特别肯定的事情,我就不会用确定的语言去说。我担心在此基础上,会影响别人对事情的判断。

后来工作中,某位领导曾经批评过我: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哪来的应该是?

我才意识到,这么多年里,为了避免想当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用语习惯。后来,我尽量把一件事情弄明白,把数据掌握扎实。

然并卵。我并没有逃脱“我以为”这三个字的魔咒。

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以为对方是这样想的,其实并不是。我按照自己的臆测生气、恼怒,到头来却发现,一切都是“我以为”。有时候转悲为喜,柳暗花明,不过是拨开主观迷雾看到了真实。

我以为,某件事情是有阻力的,是很难完成的。其实不是,只要有一个开始,阻力可以慢慢克服,事情最终会得以解决。

我以为,某个人对我是抱有成见的,其实不是,人家只是就事论事,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个姐姐曾经苦恼的诉说,她当作特别知己的闺蜜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拒绝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因而感到世态炎凉。她说,我当做知己的朋友不过一二,那种伤心很久缓不过来。

我为她难过的同时,宽慰她,所谓患难见真情。平日里没什么事大家嘻嘻哈哈,有事的时候更易看透人心。同时,我更提醒她,姐姐把对方当做知己闺蜜,对方未必也是如此看待你。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的“我以为”。人家对待自己认为的知己,说不定很是义胆冲天。

历史上很多事情的成败,也都在于“我以为”。

诸葛亮的“空城计”不过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心理,让他以为,这座城池早已做好万全的迎敌准备。年轻的康熙,暗里畜养少年壮士,明里演戏给鳌拜看,让鳌拜以为,他还是个只知玩乐的少年。鳌拜最终因“我以为”被几个少年所制,狱中气绝身亡……

“我以为”三个字,能导致误国、丢命,甚至历史的改变。更多的时候,“我以为”带给个体太多的遗憾。

因为“我以为”,痴男怨女有了令人扼腕的错过,有了贻误终生的悔恨,一转身就是一生。

因为“我以为”,父母子女之间有了间隙,明明都是都是爱的深沉,却在误解的伤害中渐行渐远。

因为“我以为”,朋友成为陌路,不过是欠对方一个解释,却无法回头。

可是,这样一个“我”的存在,生出的一切看法,指导行动的一切思想,都是主观的,如何才能“避免”我以为的弊端?“我以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经验积累形成的对事物固有的认识。它不全然是有害的,很多时候能让我们迅速的做出判断,只是也有很多时候,它显得不合时宜。要根除它的弊端,就要从成因入手。

不断增进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格局。不因自己学识浅陋,而成为贻笑大方的井底之蛙。知道的越多,也越知自己的局限性。不会轻易的口出妄语,也不会轻易的盖棺定论。“我以为”就有了更多的科学性。

思考是格物致知的能力,是个体认识外物的催化剂。勤思勤想,才可以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加工过程愈加纯熟。才可以触及到果壳中的宇宙,表象下的灵魂。从而触摸到真实。

也即事上练,所谓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思考的成果。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思考具有盲目性,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校正过,才能提高“我以为”的准确性。

不断审视自己的起心动念,背离了良知与善念,“我以为”也就偏离了航向。外物的对与错,是与非,便在起心动念的那一刻扭曲变形。投射在内心的“我以为”,最终反应了自我净化的程度。

我们在说“我以为”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主观意识的局限性。绝对的对与错是不存在的,而理解万岁。有“我以为”就有“你以为”、“他以为”,知道此,也就能够包容彼此的观点。而两个个体之间,沟通是消弭“我以为”隔阂的最有效手段。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以为,知道“我以为”的局限性,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