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地恋】谈分析问题

2020-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松与蘑菇

从今年开始到现在,由于异地而分手的情侣比比皆是,爱情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腐烂变质,还有人少人对那些动辄几年的异地会抱有期望呢?
于是,当你我遇到异地恋,或者正在经历异地恋时,总会在心里打一个问号,到底能持续多久?

然而,在我看来,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异地恋”

所谓“异地”,是一个状态,“恋爱”是一个名词,状态词本身只能起一个修饰作用,对于主体是没有主要影响的

比如说,【我是一个“正在读大学的人”】,这是一个状态,对我个人并没有任何的刻画,而这个状态对我未来有什么影响呢?多多少少会有,但是相对于【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来说,天差地别,好大学出来的学生不学无术的多了去了,二本逆袭的例子也有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一直积极向上的人出来后成为一个废物】这样的例子,所以,状态本身对主体的影响是短暂和次要的

现在回到异地恋,异地并没有真正刻画你们的恋爱本质,仅仅是相处方式变化了。其实仔细问问,很多分手的主要都是

比如没话题这种,实际上,在新鲜感褪去后每对情侣都会遇到,这完全在于相互之间是否能够每日精进(哪怕就只多会一个笑话)。并对对方的领域抱有好奇。之所以在异地下暴露出来,一定是因为今天和我聊天的你,与昨天和我聊天的你,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不忠,那更是个人问题了,异地不异地都没有区别

仔细想想,这两个问题是“属性”问题还是“状态”问题,显然,这是属性问题,是双方的性格,人品本身就有问题,在异地下被放大了

看待问题,当我们着重关注与事物的状态时,往往会漏掉事物的属性,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属性”看代,而不是“状态”,你可别觉得这很简单,举个例子

为什么中国可以控制得很好,美国疫情这么严重呢?

我相信大家可以举出很多,比如

但是,从我们今天的思考角度看看,是不是他们都时从“状态”去回答呢?
人的思考逻辑在互联网下慢慢驯化成了如此,人们往往从自己看到的东西开始思考,而不是从自己已经有的知识开始思考。尤其在一些“给xxx的人生建议”文章中最为明显,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就会找到未来的路,从别人那里获取的,从来都不应该是观点,而是供自己思考的论据

我们从“属性”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欧美如此严重?仔细想想,对抗这次疫情的主体是谁?
是政府,只有政府能统一调度资源

那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的区别是什么呢?
美国从南北战争以来,再没有在本土上出现战争,政府对与美国人民来说,是要体现人民的权利,自由,发展,平等,法制等等,这也是民选政府的潜台词——选你上来是让你为我们谋福利的,这是美国政府的第一原则(这里说的是政府,不是政府里面的利己主义者)

而中国呢?在经历一百多年战争后,才打败所有的侵略者和压迫者,建国到现在后没有统一,西方无数实力虎视眈眈。这意味着中国政府成立之初就天然的将维护国家,社会稳定作为第一原则,在这一大前提下,个人的权利是需要让位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墙”的原因。

所以疫情来临,中国政府不惜停工停产也要免费救人,因为这样才能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再看欧美,所谓【戴口罩】,【不举行集会】实际上和他们政府的第一原则是是相违背的。尽管生命权大于自由权,但是人民是短视的,他看不到未来的患病,只能看到现在失去的自由。

当然以上观点未必对,但是他表达的是一个思路:从状态看问题易,从属性看问题难。
想要从属性看问题,往往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已经对这个事物有较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迁点带面,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