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虚实篇3:真正拿捏虚实,还是要事上琢磨
原文: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
出击就要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急进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曹操注解说:“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方。
攻而必取的,那就是攻击的对方没有防备、没有防守的地方,他没有守卫力量,我当然攻必克了。守而必固的,就是敌人不进攻的地方,我也要严密防守,省得他搞声东击西,不可大意。
上面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其实没有那么多奇谋巧计,就是在想办法用最低成本实现战争目的——
要攻击就攻击对方没有防守的,自然容易攻下来;当然我为了防止对方也搞这一招,那么我同样也要严防不起眼的部分,省得他声东击西。
这里搞得就是心理战,谁都在想,我出什么招对方会完全意想不到,最好等到他回过神来,救都来不及去救,这就完全可以扭转战局的。
比如上一部分提到的围魏救赵,就是对方怎么也想不到的,直接去打他老巢了,老巢可不能出事,就必然撤军去救。
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该守哪儿;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该从哪儿攻。曹操注得简单:“情不泄也。”就是军形不泄,敌人不知道。
虚实之道,太微妙了,至于无形;神乎其神,至于无声。敌人看不见你,也听不见你,任由你“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守则藏于九地之下”,神出鬼没,执他于股掌之间,只能束手就擒。
这你就掌握了敌人的命运。
何氏注解说:“
孙子论虚实之法,至于神微,达到了成功的极致。我之实,能让敌人看起来以为是虚;我之虚,能让敌人看起来以为是实。敌之实,我能调动他,让他变虚;敌之虚,我能看出他不实。总之敌人看不出我虚实,我却能对他的虚实一目了然。
我将攻打他的时候,我知道他守得哪儿实,哪儿防守不足、虚,所以我能避其坚而攻其脆。敌人要攻我的时候,我知道他大张旗鼓来攻的地方并不是紧要处,他没有攻打的地方才是真正他重兵要来的。
我示敌以虚,而斗敌以实。他声势在东,我防他在西。所以,我要攻他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守哪儿;我要防他的时候,他找不到地方下手。
攻守之变,出于虚实之法。或藏于九地之下,那是我之守;或动于九天之上,那是我在攻。灭迹而不可见,韬声而不可闻。如地出天下,倏出间入,星耀鬼行,入乎无间之域,旋乎九泉之渊。微之微者,神之神者,至于天下之明目不能窥其形之微,天下之聪耳不能听其聪之神。有形者至于无形,有声者至于无声。不是无形,是敌人不能窥视;不是无声,是敌人不能听见,这就是虚实之变的极致。”
何氏的这个注解算是把《孙子兵法》的虚实篇都讲的非常透彻了。但即便如此,上了战场就会打仗了吗?
当然不是,你怎么看得出对方的虚实?又怎么知道如何把对方的实转化为虚?你知道对方这个时候打过来是声东击西呢,还是就是声东击东呢?
这就全凭经验了,你如果没有操盘一件事情的经验,你是看不出其中的门道的,很多人成功在于他在这个领域做了很久有足够准确的感觉,即便如此也不见得一定成功。
你比如说,人工智能领域,很多人在这个领域做了几十年,其中的研究分支非常之多,有做深度学习的,有做知识图谱的,但真正起效的也就那么一两个,比如视觉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再比如就是2017才发布的Transformer架构。你在这个领域哪怕时间再久,也许积攒的感觉也未必就是对的。
所以,能掌握得心应手地运用虚实,也许真的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但起码有一点,知道运用虚实,也同时要在具体的事情上去实践、运用,才有可能把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