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律精时力交流群

一次只做一件事之享受其中

2019-04-17  本文已影响1人  和盼妈一起学阅读

【21天精时升级课·第2.2讲学习日志】

这是2019年4月16日“崔律精时力”之“21天精力升级课”第2.2讲(中期充电篇:离线时间)的学习日志。

1.我今天的收获:(旧知VS新知)

1.1昨日回顾

1)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两层内涵:①保持专注力提升脑力;②享受其中,体会内心的安定与平静

@侯蕾 Atimelogger 时间记录是开启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开关。因此,对我来说,时间记录的类别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更精细化地调整,比如带娃这个时间一直混沌,也一直一次做很多事,可以细分专注陪娃、娃陪我家务、娃游戏我在线三个实际有在做但并没有具体区分的类目。

@于小勇 提到昨日我大脑过滤掉的信息“崔律很享受一次只做一件事甚至在看剧看动漫的时侯也很专注。”这是昨日我大脑自动过滤掉的点,大概应了崔律那句我只吸收我想要的(我只认同我认同的)。幸好还有精彩日志回顾,帮我捡回来:一次只做一件事还帮助我们享受其中,体会内心的安定与平静。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保持专注力提升脑力是它的主要作用,是我们练习的目的,也是追求的结果。而享受其中,更像附带作用,它强调的是享受过程,体会和觉察过曾的点滴,比如@侯蕾体会到水流过手指时温润流畅的感觉,它让内心更安定和平静(最终走向了心力)。

@瑶 联想到的禅宗小故事太妙了,让我更全面地理解了我忽略的这一点。时代和周遭让我们变得浮躁,吃饭不再只是吃饭的状态并不好,贪多往往啥也做不好。一次只做一件事,直到砍柴的时侯想着砍柴,吃饭的时侯想着吃饭,睡觉的时侯想着睡觉。

2)反思和觉察

@小芳 提到自己从无意识的生活过渡到有意识的觉察,提到自己过去不太反思和觉察。她觉察的过程,以及把反思和觉察放在一块来说,这两点给了我启发:

①觉察精力状态,细致入微。比如身体表现,口渴,本能行动等;比如思维表现,头脑混乱,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比如语言表现,表述不清等等。这是去觉察的好参考。

②反思和觉察。

我经常遇到问题就会习惯性的让自己去反思,可反思经常是回过头想一些大脑记不太清的事情,如果能结合觉察,在做事的时侯就觉察过程中的自身表现,觉察问题本身,觉擦环境影响等,日后反思的证据将更确凿也更有助于反思理清思路。

1.2 一次只做一件事

1)两个没想到(崔律有效引导我们远离附会旧知的方法)

①没想到昨天那份脑力自测题是本周的学习地图。

再去看这份自测题,不再仅仅是这样的认知“崔律在用自测题的技能帮助我们回顾以前的经验”,原来这背后还有这样的设计,自测题还能作为学习地图,每一种问题就对应着一节课。好厉害的创新,这背后是强大的脑力。

②没想到今天还讲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次只做一件事很简单,再讲一节还讲什么呢?(原谅我作为老学员,已经记不太全之前脑力具体都讲了哪些点)一次只做一件事的背后一次做很多事有很多不同的情况,每种情况对应着不一样原因,也就对应着不一样的解决办法。比如一边做家务一边听课和一边写报告一边微信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区别在于前者是动作上的同时(注意力会有切换),即两个一边是真的平行进行。而后者是动作和注意力都会有切换,做一件的同时就无法做另一件。

所以针对后者,也有具体的对应办法,即

2)离线时间

①关闭微信等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刻意制造离线时间。让自己练习脱离来信息就下意识想要恢复的状态。可以从一次离线30分钟开始,慢慢增加时长和次数,并最终养成习惯。

②哪些情况设置离线时间?做任务时,甚至看剧休息时都要设置离线时间。

2.我今日的实践&实践中的亮点:

1)今日作业开始前把微信电脑端放到后台运行。

2)反思:带娃的大多数时间我都会不去看手机,但偶有娃自己玩的时侯,我还是会惦记着去看下手机,看看有没有人找我(一种被需要的心理,大概是全职妈妈有点寂寞),看看打卡有没有人评论(一种期待被关注的心理,期待小伙伴的肯定和鼓励),看看购物小程序(总觉得想要买件衣服,但没有明确需求),还有很多时候回去刷朋友圈(总想看看大家再做些什么)每次刷完又觉得浪费时间。

再分析一下:一是我对带娃时间的可利用碎片时间没有安排,所以导致想去看手机。二是这其实是一个任务中要去做另一个任务,内心不能很安定,所以选择去做最简单的事,刷手机,不用思考不用费脑随时可以停下来。三是惯性的享受来自手机对大脑的浅层刺激,满足于看看,了解和知道的层面。四是停不下来的错误意识,也是休息的实践还不到位。

怎么办:

1)继续陪伴,然后用心去观察娃的状态(不能砍柴的时侯惦记吃饭)

2)带娃时间的碎片化时间安排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

3)或者让自己休息休息,练习停不下来。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崔律什么时候会讲创新力的内容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