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最高境界—共识
我们一生总会需要跟很多人相处。父母,伴侣,子女,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
相处肯定就不是大家坐在一起无声音。那么就需要沟通,需要话题聊天,而这个时候往往就是各种关系难处的根本。
原因在于大部分人不懂得沟通,更多是从自身立场,自己的角度去说话,相互在反复争对错。
分辨对错是法官的事儿。
在沟通中,预设对错是一种可怕的状态。
它就像是一扇大大的防盗门,猛地一关,沟通的渠道就会迅速被阻断。究其原因,是对与错在世界的两端,它们的距离实在是太长了,没有任何沟通高手能够穿过如此遥远的距离与另一端对话。
沟通千万不要用对错来看事情,因为是非对错,通常是因为立场及观点不同带来的。
因此,当你反对对方的意见时,等于间接告诉对方:“你错了。”此时,对方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或证明他是有道理的,可能会找更多理由来证明他说的话。这个时候,往往就容易产生争执、摩擦与对立。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在沟通中和对方站在一起,不断强化共识,那么就像是隔壁邻居家的状态,我们开开门,就敲到对方的门,这样说起话来既轻松,又有亲切感,双方都感到舒适。
要达成艰难谈判中的最终目标,就要努力的促成共识。
共识并不是一个扁平或单一的概念,我们需要以最终目标为方向,拆解困境,从不同维度先进一步达成阶段性的共识,从而最终将结果导向最大的共识。
在拆解目标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去理解对方的诉求与期待,而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别人。
我们是同一边的,这是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共识。
感性上,它能够将沟通的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彼此能够相互依靠和协助。
理性上,它能够让我们从彼此共同利益出发,未解决问题努力寻求最优方案。
以此为起点来沟通,常常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为达成诉求提供更便捷的路径。
都是为你好,是一种缺乏共识的认知偏差。
一个人是永远都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想法的,
每个人之间总是会存在认知、感受、表达等间隙,而且不可能被“都是为你好”填满。
真正的共识一定是双方互动沟通后的结果,基于两人共同的坦诚、共同的思考和共同的表达,所得出的结论,才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共识,往大了说是一种互选。
每个人他都有坚信不疑的东西,要挑战这些底层的公式,往往不是一次小修补就能够撼动的,而是需要一场观念的地震。
对于有些人来说,你和他因为没有这些共识的基础,哪怕生命出现过短暂的交集,最终也会分道扬镳。
成长需要一系列完整的步骤:
你经历过疼痛,从而知道了背后的原因,也知道了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最后明白了在想要和得到中间需要如何得到。缺少了任何一步,都不是真正的成长。
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是由他的选择决定的。我们都太过善于表达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关键时刻的关键抉择,才能真正表达你是谁。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靠自己去定义的,财富的积累一定是一个方面,但并不是全面。你需要理清的,你的人生燃点是什么,去做那些能让你真正快乐的事情。如果你一开始找不到,那就先从舍弃你不要的开始。
有效沟通要把握住5个关键原则:
倾听,审势,他人,表达,动作。
总的来说,这五个原则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共识。
最糟糕的沟通就是持续的证明自己是正确的,那不是沟通,只是吵架的前奏。
因为要达成共识,所以你需要主动倾听他人的看法;审势判断沟通的进展是否顺利、沟通方向是否如你所愿;而判断的依据,就是他人的表达反馈和身体语言;接收和分析了他人的表达和动作,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身体语言,以便给到对方正确的回应和引导。
沟通中的双方,谁应该主导谈话?
如果是你发起的这轮沟通,就应该由你来主导。但主导不是命令对方按照你的思路走,而是让对方看到,我们一起向这个方向走,是对双方都好的选择。(注意:不要强调这是对你好)
沟通中,虽然双方的位置是面对面的,但是双方的思想应该是肩并肩的。面地面是立场的对立;肩并肩才是立场的统一。
所以要时刻注意查看,对方的思想是和你肩并肩的吗?还是一方太快已经把另一方落在身后了。
又或者,说着说着你们已经背对背了。所以,你要留心对方的反应,了解自己刚才说的内容是起到了正向的作用,还是负向的作用。
表达不能自说自话,在准备时候就要有对象感。
曾仕强曾说过:沟通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不沟不通;第二是沟而不通,不管你怎么沟就是不通;第三是沟而能通,比较顺利;第四是不沟就通,属于三观一致,心灵契合,同频度很高,也许一个眼神就解决问题了,这是比较高的层次。
不沟而通的关键在于双方的默契,而要建立默契,就要关注对方,随时随地注意对方的举动,不依赖对方的言语表达,却主动地捕捉对方的肢体语言。
毫不关心对方,不注意观察对方的举动,当然无法不沟而通。我们只有将心比心,通过心与心的感应,使对方的心意能够畅通地传过来。心意相通,自然不沟而通。
沟通从来不是争对错,而是角度互补,信息互补,然后找到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且能做到的目标,然后配合的把事情做好,得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