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幸哉杏在荐稿简友广场

闲话三国人物之曹丕

2021-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糊涂山人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时代,往往包括汉末和三国。比如,董卓,吕布,袁绍,曹操,孙坚,孙策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细究起来,实际上只能归于汉末人物。所谓三国,都是脱胎于汉,汉灭,方可谓三国。三国之开端,实际始于曹魏代汉,事在公元220年。说到这事儿,便不得不说说关键人物:曹丕。

1、曹丕何许人也

作为政治人物,他是曹魏政权的建立者,即魏文帝。他在位时,采用“九品官人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九品中正制。这一对门阀制度的官方认可,确保了士族政治的延续。士族子弟,无论贤愚,皆有官做,寒门学子则很难有机会融入到统治阶层的圈子。

作为文学人物,他是“三曹”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独特的位置。曹丕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百家学说,有诗,有《典论》传世,在文学上造诣颇高。在位期间,他还召集诸儒编撰经传,成书共计千余篇,名为《皇览》。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但曹操的长子曹昂早年在跟随曹操征张绣时战死,所以曹丕是实际上的长子。曹丕的生母是卞夫人,卞夫人是曹操的第二任妻子,前任的丁夫人被废后,她成为曹操的正室。因而从法统上来说,曹丕实际上是嫡长子。虽然曹操是个常常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但在中国古代宗法制下,嫡长子的身份,无疑对曹丕走到太子之位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

2、 从太子到魏王

曹操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致力于中国北方的统一上,并开始思考接班人的问题。建安十六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这一年曹丕大概二十五岁。这个时候,其实可以看一些端倪,曹操是在有意培养曹丕了。曹丕的主要竞争对手,才高八斗的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后又转封临淄侯。关于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曹操的态度和用意,史学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一派以为,曹操确实喜欢曹植的文才,爱屋及乌,想要立曹植为太子;奈何曹植自己不争气,文人气质,率性而为,不是搞政治的料,曹操为江山永固计,最终放弃了他,改立曹丕。一派以为,曹操心里其实早就是认定曹丕的,是着意给他培养个竞争对手,以此来磨炼他;曹操很清楚,文人气质过于浓厚的人,承平之时,或可做个守成之君,大争之世,必须要立一个果敢甚至奸诈的君主。

大凡等待结果的日子总是很煎熬,甚至会令人陷入自我怀疑。曹操总不明确表态,曹丕被逼的都去找人算命了。当时有个叫高元吕的,擅长相面,曹丕把他找来,问:“你看我面相到底咋样?”言下之意,到底有没有当太子的命。高元吕说:“从殿下您的面相看,贵不可言啊。”贵不可言的意思,将来是贵到顶的,但现在不方便说。为什么呢?因为换句话说,将来是要为帝王的,此时名义上仍是汉家天下,当然不能言明。曹丕很高兴,于是顺势问自己寿命多长。高元吕说的比较含蓄:“您四十岁的时候有个小坎儿,过去就没事了。”这些预测,后来都一一应验。这段史料出自《魏略》,可信度是要打个问号的。一来相士之言固不足信,二来这段材料难免有为文帝粉饰之嫌。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曹丕正式被立为魏太子。曹丕在这个太子的位置上总共干了三年,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接班了。曹操死后,曹丕理所应当地接过了曹操魏王、丞相的职务。

接替之后,曹丕在这一年把汉献帝的年号改为延康元年。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一来,至少在名义上魏国还是汉朝属下的王国,曹丕还是汉相,继王位而改天子年号,严格来说这算僭越。虽然这时候汉献帝早已是乖乖的提线木偶,历史上权臣更换皇帝甚至也都是常事,但是既然你仍遵这个皇帝,那么在面子上还是要顾及的。二来,按照惯例,皇帝改元极少有当年便改的,无十分特殊的原因,一般是要等到第二年的。曹丕之所以这么做,是在为禅位做铺垫。禅位大典,越快越好,等不及了。

3、 一部禅位大戏

继任魏王之后,曹丕立即进行了大的人事调整。在内,任用贾诩为太尉(掌兵),华歆为相国(管政),王朗为御史大夫(督查)。在外,任用夏侯惇为大将军(前线总指挥)。这几个人都是在曹丕当太子乃至当太子之前的亲信,如此,军政督查之权,都牢牢掌握在了自己人手里。鉴于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教训,曹丕白纸黑字明确规定,不允许宦官接触官署的任何文件。这一规定形成制度,藏之石室,意思是要求后世坚决照此执行。通过一系列举措,按照史学上通俗的说法,这就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虽然这个时候魏还只是王国,但在实际上已经行使汉帝国的一切职能。汉帝国实际上只剩下一个空壳,天下无一寸土地直属于汉,在功能上,这个空壳早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在道义上,不能说弃置便弃置的,总要对天下和后世有个说法。做做样子,演演戏,走个流程还是必要的。

什么戏?禅位大戏。这部戏的总导演兼男主角自然是曹丕,配合演对手戏的自然是汉献帝,其他配角么,自然是“身在汉庭心在魏”的一班大臣。

先是汉献帝召集召集群卿公士,说众望在魏,去宗祠高庙里告诉一声儿,我们汉家天下要禅让给魏了。做了许多年的傀儡皇帝,汉献帝早已无所谓了吧,战战兢兢地当个提线木偶,或许还不如让出去活的踏实。他派了一个叫张音的做特使,去给魏王曹丕送玺绶并禅位诏书。诏书中大意说:魏王啊,我们要遵从天命,学尧舜禅让的美德;汉家的天下能够存续到今天,全赖武王(曹操)神武,克定祸乱,靖难四方;今天命在你,我把大位让给你,请给我个当尧舜的机会。原话自然说的冠冕,但意思是这么个意思。这可为第一集,叫“一禅位”。

然后一帮配角演员出场,一起上书曹丕,说:我们查阅了古代图谶典籍,圣人出,必有征兆,从尧舜,到周武王,到汉高祖,到宣帝,到光武帝,无不如此,但是他们都没有像今天魏王如此盛德彰显的,群情响应,万众归心,没有任何典籍的记载能达到今天这种盛况的。言下之意,魏王您得接受禅让啊。曹丕回复说:这个嘛,有点似是而非,呵呵。婉拒了!这可为第二集,叫“称盛德”。

那第三集该什么了?“报祥瑞”。太史丞许芝说:魏代汉的事儿,预言家的书上早有记载,说圣人受命而王,当在某年某月某日有黄龙出现。七月四日戊寅时刻出现了黄龙,这是帝王受命于天最有力的证据啊。(孙权有个年号叫“黄龙”,不知道是不是有针对性的,在当时的局势下,改年号大概是有一定的政治考量的。)然后又叙述了一大堆,什么蝗虫啊,麒麟啊,都找本书附会上。甚至包括曹丕的姓讳,曹魏在许昌,包括汉朝享国的年数等等,说书上都有记载。至于天子之气东南来,“虹贯日,月蚀荧惑”,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明证。找了一大堆书,旁征博引,不愧是“史学家”!曹丕怎么回的呢?他说:你们和四方百姓的心意我领了,但是呢,这些东西都是虚谈,现今老百姓面有饥色,衣不蔽体,都是我的罪过。我现在称王都很惭愧,别再说称帝了。这个提议先放下吧,我先修德,我死之后,方无愧于后世。曹丕这段话说的情真意切,不知几分真几分假,听来倒是令人感动。

第四集,以司马懿为首的一帮演员出场,这一集可叫“述圣言”。他们纷纷表示:我们读了许芝的上书,听闻天命历数,唯德所在;然后搬出了孔子,尽管有些牵强。最后他们说,汉朝自安帝、和帝以来,到桓帝、灵帝,天命去汉,非一朝一夕了;今殿下盛德昭昭,就是舜和禹接受禅位的时候也没有像您这般谦让的,您的谦恭,甚至比得过周文王。您实在是过于谦让了!曹丕这次怎么回复的呢?哎呀,圣人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孤虽然寡德,但是志向很坚定,然后列举了如周武王这些仁义大圣之人,最后说:我意已决,“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剧情进行到这,就有些僵住了。曹丕话说到这份上了,是何用意?你汉献帝得再出来表个态了。于是汉献帝再下禅位诏书:帝王不一姓,三代便是如此了。汉道陵迟久了,到朕这儿,天灾人祸,出现了像董卓这等逆贼,使天下纷争,以至天下无寸土归汉所有,无一夫是朕子民。幸赖武王神武,扫平四海,保汉皇家;到了魏王您这一代,德及四海,人神响应,天命确实在你啊。当年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今汉承尧运,应当效仿,禅位于魏。然后派人把皇帝的玺绶又送过来了!这可作第五集,称为“二禅位”。

第六集,尚书令桓阶等出场。他们上奏魏王曹丕,说汉家天子因感陛下明德,禅位于陛下,这是天心历数,陛下应当顺应天意。曹丕回复说:你们议虽无不当,但是孤不敢应承;打猎去了,回来再说。这话头里便有点意思了,于是桓阶等又上奏,提议汇集百官,在郊外设坛,选良辰吉日,登坛受禅。曹丕回复:我实在不敢当,对外也不好交代!侍中侍常也出来劝进,说陛下承尧舜之德,我们也问过太史丞许芝,天命所归,应当受禅,至于在哪建坛呢,我们另当别奏。曹丕又下令说:你们这就设坛了,这个,是不是不大合适啊?我得辞了皇帝的玺诏,而且这时节天儿很冷,让筑坛的将士们回来吧。然后又正式发了个文,大意说:我得奉还玺绶,历史上诸多仁义之士,孤难道还不如他们么?还给皇帝,并且昭告天下。这一集下来,不知如何定义,权且称为“明进退”吧。

第七集,剧情来到大场面,便叫“联名信”吧。辅国将军刘若带着一百二十多名群众演员出场,给曹丕写联名信,说:舜和禹也没有辞让禅位的,圣人知道天命不可违逆。陛下盛德,天人感应,万国期望,您如何避之呢?您一味避让,这不是承接天命所为,莫要寒了所归之众望。臣等冒死请命,您择吉日受命吧。曹丕如何回呢?说:历史上有很多避位的,都是高节之士,我得学他们。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之臣,应当明白我的心意。你们是游于形骸之内,孤是求形骸之外的。这话说的,境界可拔得高了,精神上似乎到了看淡人生的层次。群众演员们肯就此罢休么?当然不肯,这表忠心的机会,如果看不透领导的真实意思,那以后便没有机会了。于是他们再次联名上书,用着责备曹丕的口吻,说:陛下您这样太不合适了。您如此谦让,这是成全您个人的优秀品德,但是违背了天意。您不能这么做啊。虽然您意已决,但是我们听说事君当逆鳞固争,因而臣等冒死请求您答应吧。曹丕先回复了一段古代圣王之治的做法,然后说:方今天下未定,孙权和刘备尚存,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孤殚精竭虑,考虑得都是这些事儿。你们今天为何非要逼我做皇帝?此议先停下,把玺绶给皇帝还回去。侍中刘廙这当口儿适时地跳出来,说:陛下心意如此恳切,我们敢不奉诏?曹丕说:泰伯三让天下,孔子称为至德,孤是什么人?这话大有深意,会听得肯定知道还有下文。紧接着,曹丕给汉献帝上书:接皇帝陛下禅位诏书,五内惊震,不知何以自处。臣德不及舜禹,不敢受禅。先前已辞去丞相之位,愿退守藩国。没等皇帝回复,给事中博士等人先出来发表言论:王公之国,各有所属,都是有定数的。如同周文王、武王受命,我们武王(曹操)到陛下您,所有的经历都是和天命相应的。而且根据考证,我们大魏的宗族,出自颛顼,和舜同祖;今汉运已终,陛下您应当早即帝位,改正朔,易服色,则天下幸甚!

魏君臣这番表态,汉献帝如何不懂其中的道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也不是白做的。于是,第八集,“三下诏”,说:汉运将终,这是天意安排,我禅位给魏王,这是遵从天命。神器皇位,非同小可,您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天命。况且如今海内无统一之主,建大功业者不拘小节,舜为天下不辞逊位,您追圣德,如此谦让,不是差得越来越远了么?我派人把玺绶又送过来了,魏王可不能再推辞了,不要辜负天下厚望。华歆、贾诩、王朗等三公九卿这时候出场:臣等读了众人的上书,书载图谶,祥瑞昭昭,舜禹美德,这些都是很在理的。汉大厦将倾,不是人力所能匡正的,臣等凄凄然,愿陛下放下谦恭之志,接受禅让,以符天意人望。曹丕回复说:按德行来说,孤不配啊;看当下的形势,戎虏还未灭。赖诸位贤明,能保我魏国就好,我怎么敢称帝天下呢?于是再上书汉献帝,说:舜受位,更有保存陶唐七百封国之功,然后说了一堆谦辞,表明不受禅的心志。言外之意,是在暗示魏代汉,汉献帝怎么处理的问题。三公九卿又出来表态,说了一大堆舜禹和文武王的典故,最后总结:魏承天命,是三王五帝所不及的。陛下久久不应承天命,没让陛下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这是臣等的罪过。这时候曹丕终于表态,既然天意民望如此恳切,孤何敢再推辞?

第九集,“禅位诏”,这次是正式成功的。汉献帝见魏王曹丕终于同意了,赶紧下诏禅位,说:朕守空名,窃古义,这么多年了,实在不好意思。魏王再三推辞,朕心里很忐忑不安。如今我们效仿尧舜禹,美名定当流传千古。赶紧赶紧,请魏王择日即位。

第十集,便是“行大典”了。桓阶等人先发表正式上书,说:汉运已终,天命在魏。如周代商,今魏代汉,合天意,遂民愿,应大书于史册。陛下当等坛受禅,告知天帝。臣等选了个良辰吉日,就在本月二十九日。曹丕这次如何回复?言简意赅,就一个字:可!于是曹丕升坛践祚,正式即位,改元黄初。一部禅位大戏终于落下帷幕。

4、 功业的概述

曹丕称帝后,在位时间不算长,只有七年的时间。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应当说他建立不小的功业。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军事上,他在位期间,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真正实现了北方的完全统一。在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问题上,他平定了外患,打退了鲜卑,和鄯善、龟兹、于阗等通使,重新打通了西域,置戊己校尉,使之又归于汉民族政权管辖之内。他有统一中国之志,多次临江观兵,只可惜时也命也,天不假年,四十岁便驾崩了。

《三国志》中陈寿对曹丕的评价,“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旷大之度”,“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因而陈寿最后说:“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这是高度肯定的。曹丕的形象,作为文武全才的一代帝王,恐怕不是《三国演义》中那种一副贪鄙好色的样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