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说理,只愿谈情

2015-12-27  本文已影响23人  ForceK

不知从何时开始,习惯了讲道理,一切诉诸理性。关于情感,可以有理论去解释;关于心理,不是有心理学嘛;关于美,也有美学……可是我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愚昧。我知道,理性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可是很多时候,我的理性是肤浅的,也是脱离实际的,诉诸理性的同时,却少了些什么。朋友,你是不是很多时候在旁人眼中是智者、是情感专家,可是自己却烦恼难消、情感混乱;当你对于一些问题和观点侃侃而谈,事后却发现自己并不真的理解:我认为这样的情况就是太偏于理性,而且流于肤浅。

当只是为了在抽象层面上追求圆满,苦于探讨理论和概念,理性有时候亦会成为一个枷锁。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有一种随他去吧的洒脱。朱光潜举过一棵古松的例子,面对一棵古松,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属于什么纲什么目何种习性等,木匠看到的是木料如何是否上乘形状是否适合,以便打磨成家具,艺术家看的是一幅画,体验到的是一种美感。我想若是一个美学家就会分析这个艺术家如何产生这种美感,这种美感的表现是怎样,如朱光潜先生那样。我往往就类似于美学家般去看艺术家,而自己并没有真正的体验到美,而缺乏美的体验和充沛的感情,美就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美学的例子,心理学亦然。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心灵捕手》,当教授给那个孩子找心理医生,那个孩子会在头一天晚上将那个心理医生的理论搞清楚,第二天用医生的理论把医生辩得无话可说;他对于心理学理论也算是理解颇深,但是自己的心门却一直没有打开,那些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冰冷之物(或者说冰冷之无物)。理论上的探索也必有真切的情感做基础,在那些先贤的著作中便可以看出,而现在人们或许因为急功近利的原因吧,往往取其肤浅,去其内涵。

还有一点,真切的情感需要阅历和经验来积累。我喜欢读一些老者写的书,在那简单的字里行间,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深情,也能体味到那多年积累下来的长者的智慧。可是读后掩卷,却发现自己所得甚少,如同用手在一池水中一掬;特别是当我在和友人分享那些感悟时,往往被不置可否。我也意识到在我自己说出那些所谓的感悟时,若是我是听者也会不屑一顾,因为其中缺乏真感情,缺乏说服力。现在很多人对于网上所传的各种妙语哲思往往嗤之以鼻,应该有一部分原因在此;当对某一句真以为然时,也只是在自身经验中找到验证,那些话本身分量不重。往往也会有这样的经验,随着年龄渐长有了自己一些感悟,当想化成语言分享出去时,才发现自己说的这些话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是结合自己的经验经历谈起却也是可以感染人。

我本不想说理,却不自觉又说了两大段理。这些主要是从自身的体验中得来,偶有“人们”这样的泛指,也只是在我有限的了解内,不确之处,便恕我吧。后面再附我一段日记,虽然浅陋,也算是对主题一个交代了。

今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走在校园里,皓月孤悬,闲云为伴,晚风抚面,夏虫高亢,白桥幽水,河柳懒妆。那时,我心中感到大欢喜,这样的美景,这样的境界,我已经好久没有体味到了。走到湖边,看着湖面倒影出远处的灯光,还有天上的明月,风拨动湖面的波纹,一切都变得似真似幻,我一刹那竟感到,这湖中藏着另一方世界,那世界就是人们一直追求的梦中仙境,此刻却被我瞥见,幸甚至哉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