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风云-鲁国篇13 孔子(下)——孤独的追寻者
周游列国
卫国
孔子离开鲁国,最先到达卫国,一开始卫国国君卫灵公很是尊敬孔子,按照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标准给孔子发放禄米,然而却没有任用孔子。几个月后,卫国人在卫灵公面前诬陷孔子,灵公起了疑心,派人带着武器公开地监视孔子。孔子担心会最终获罪,于是离开了卫国,打算前往陈国。去往陈国的途中也颇为多舛。经过匡城时,由于匡城百姓曾遭到鲁国阳虎的迫害,而孔子的相貌又与阳虎相似,匡成人把孔子误认为阳虎包围起来,拘禁了孔子五天,后来经过再三解释,才消弭误会。离开匡城后,又辗转回到卫国,住在卫国大夫遽伯玉家中。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告诉孔子:“四方君子凡是看得起我国国君,想与我国建立兄弟情谊的,必定要先谒见国君夫人。夫人愿意与你见面。”孔子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南子这个女人美艳而淫荡,名声很不好,与她见面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后实在无路请缨,只好去与她见面,见面的过程中孔子严格按照礼节行事,但还是招致子路对孔子行为的不满,逼得孔子发誓说:“如果我有地点违礼的行为,就让上天抛弃我!”
一个月后,孔子被召去陪同卫灵公出游。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乘一辆马车走在最前,宦官雍渠陪坐车右,安排孔子坐在第二辆车跟在后边,两辆马车一前一后招摇过市。这对于孔子来说简直奇耻大辱,作为一国之君,首先应该敬献爱才,远离女色小人。而卫灵公这样安排座次顺序,让孔子乘车跟在后边,明显是重美色近小人而远贤才。于是,孔子愤愤的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年老,疏于政事,也不再任用孔子了。孔子叹息道:“如果卫国任用我,一年的时间就会有效果,三年就会有大成。”于是只好离开了卫国。这年,鲁定公去世,儿子鲁哀公即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8352a792817dc039.jpg)
宋国
既然在卫国得不到任用,便打算向西到晋国去拜见赵鞅。走到黄河边,听说了窦鸣犊、舜华被赵鞅杀死的消息,便打消了前往晋国的念头。弟子子贡不解,孔子回答道:“窦鸣犊、舜华是晋国的贤德大夫,赵鞅未得志时倚仗这两个人而掌权,掌权后就杀死了他们。我听说,剖腹取胎、杀死幼小动物,麒麟就不会来到哪个国家的郊外;竭泽而渔,蛟龙就不会调和阴阳行云布雨;倾覆鸟巢捣毁鸟蛋,凤凰就不会在这里飞翔,这是因为君子忌讳杀死他的同类。鸟兽对那些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是我呢。”
作别了滚滚黄河,孔子便打算前往宋国。一来孔子出自宋公微仲衍,宋国算是祖国;二来宋国也是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娘家;第三,孔子的弟子司马牛的兄长桓魋在宋国为官,也好照应,于是驱车前往宋国。谁知等到的不是国君的召见,而是桓魋的追杀。原来宋景公得知孔子的到来十分高兴,打算重用孔子。桓魋却因害怕孔子在宋国受到重用而夺了自己的权势,便背着国君前来,意欲杀死孔子。孔子在子路等弟子的保护下,马不停蹄地逃奔郑国。
在郑国都城,孔子与弟子们走散,独自一人在东门外徘徊。郑国人遇到孔子的弟子子贡,告诉他东门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脖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部往下比禹短三寸,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丧家之犬。子贡听完郑国人的描述,找到孔子后如实告诉了他。孔子笑道:“他描述我的形状容貌不一定准确,但他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对极了,对极了!”孔子周游列国数年,非但遭到冷遇,四处碰壁,还接连遭遇意料之外的困厄,可见旅途之不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更是不被各国统治者看好,无人愿意采纳。
陈国
离开郑国后前往陈国,得到陈湣公的敬重,向孔子请教政事、礼仪,很是佩服孔子的博学。于是孔子在陈国住下,参与陈国政事。鲁哀公三年秋,季氏族长季孙斯病重。一天,他乘坐辇车巡视都城城墙,叹息道:“以前这个国家几乎要强盛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以致国家失去强大的机会。”转过头对儿子季孙肥嘱咐道:“我死后,你必然会当鲁国正卿。到时一定把仲尼召回来。”几天后,季孙斯去世,季孙肥继承鲁国正卿,办完丧事后,打算召孔子回国。族人公之鱼劝阻道:“从前我们的先君任用他而没有善始善终,最后招致诸侯的耻笑。现在再次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岂不再次被诸侯笑话?孔子的弟子冉求多才多艺,善于政事,也做过季氏的家臣,还是先把召回来再说吧。”于是季孙肥派遣南宫敬叔召回冉求。孔子预料冉求此回鲁国必受重用,也支持鼓励他回去。子贡知道老师孔子心系故乡,思念旧土,临行之前对冉求说:“你如果被重用了,千万想办法把先生召回去。”
第二年,由于晋楚争霸,晋国的同盟吴国人大举进攻陈国,楚国则助陈拒吴。小小的陈国夹在吴楚两国之间苦不堪言,随即陷入混乱。孔子在地小兵疲的陈国难展宏图,只得与弟子们离开。恰逢楚国听说孔子在陈,前来聘请,便与弟子们启程南下。陈、蔡的大夫们惶惶不安,担心孔子一旦得到楚昭王的任用,楚国必定雄起于南方,届时与楚国临近的小国就危险了。于是派遣役卒在半道围困住孔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孔子一行人断了粮食,这就是著名的“在陈绝粮”。整整七天,随行的弟子都饿病了,连动弹的气力也没有。子路愤愤不平的问孔子:“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君子安于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仁人志士,绝不会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来,而是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一行人才免于饿死。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f321157dcba799da.jpg)
楚国
楚昭王得到孔子后,一开始十分欣喜,打算封给孔子七百里的土地和人口。楚令尹子西劝谏道:“大王派出出使诸侯的使者之中有如子贡一般能言善辩的人吗?应该没有吧。大王的臣子宰相中有像颜回这样德行高尚的人吗?没有吧。大王的官吏中有如宰予这样口齿伶俐,善于政事的人吗?也没有吧。那么将领统帅中有如子路一样勇敢善战的吗?还是没有吧。昔日周文王、武王方圆百里的君主最后能称霸天下,如今让孔子得到封地,又有这么多贤明弟子的辅佐,这可不是楚国的福祉。”于是昭王停止了对孔子的封赏,并与当年去世。孔子没能在楚国得到任用,只得再次返回卫国。这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
返回鲁国
此时,卫出公已即位,卫国动乱平息,孔子的弟子多在卫国做官,卫出公希望孔子出来执政。子路问孔子,如果参政,首先要做什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主张在卫国为政必须先正名分,子路则认为孔子太过迂腐了。原来,卫出公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太子蒯聩的儿子,此时卫出公的父亲没能即位,流落在国外,而儿子在国内安享君位,国际舆论多有指责此事。这对于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来说,就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要为政,则要先正名,国君卫出公本人就名不正,要正名,则要反对现任国君卫出公。这样一来,孔子在卫国也不得重用,谁又会任用一个反对自己的大臣呢。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的夫人亓官氏病逝,孔子正在卫国,没能为夫人料理丧事。次年,齐国入侵鲁国,孔子的弟子冉有是季氏家宰,替季氏统领军队,打败了齐军。季孙肥询问冉有的老师是谁,冉有说是孔子,并趁机建议季孙肥召孔子回国。于是季孙肥派遣家臣带着礼物迎接孔子,孔子终于回到了阔别了十四年的鲁国,长达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旅途结束了。这年,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
孔子的晚年
孔子回到鲁国后,鲁哀公、季孙肥都向孔子请教政务、财物方面的问题,孔子也一一回答,但鲁国最终没有再任用孔子,而此时的孔子也不再谋求做官了。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专心从事教育以及整理古籍的工作。编订了《尚书》《礼记》,修正了《乐经》,删改《诗经》,并使用这些书籍作为教材教育弟子。这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了。转年,孔子最钟爱的弟子颜回也因病死去了。孔子十分悲伤,感叹昔日追随自己周游列国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再身边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9fa31d6390e838fb.jpg)
鲁哀公十四年春,鲁国在郊外捕获麒麟。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老泪纵横,叹息麒麟生不逢时,现身后即遭到捕杀,也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自己的政治主张难行于世,终生坚持的周礼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在这一年,万念俱灰的孔子停止了《春秋》的编纂。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2720efefada9075b.jpg)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的另一位得意弟子子路卷入卫国内乱,惨死于卫太子蒯聩手中,还被剁成了肉酱。经过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后,孔子仿佛一下子衰老了很多。转年,孔子病重,自知来日无多的孔子召集众弟子回到身边。当子贡来到后,正拄着拐杖在门前散步的孔子就如同一个等待儿子回家的老父亲一样埋怨道:“赐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他向子贡感叹:“泰山崩塌了,梁柱毁坏了,哲人枯萎了!天下无道已经很久,没有人愿意采纳我的主张了。夏人死后灵柩停在东阶;周人死后灵柩停在西阶,殷商人死后则把灵柩停在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到自己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就是殷商人的后裔啊。”七天之后,孔子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三岁,这年是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f40c199df5906e3a.jpg)
孔子父母的婚姻于礼不合,自己也是违礼的“野合”而生,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他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教育的贵族垄断;高举仁与礼的政治思想,治理鲁国三个月就让齐国恐惧不安;坚持安贫乐道、勤学好问、与人为善轻、利重义的人生观念,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即便是放在现在也是不过时的。孔子生而违礼,却穷尽自己的一生追寻着礼,孤独地与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抗争。
孔子死后安葬在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们服丧三年,三年期满后相互辞别离去。唯独子贡在老师的坟墓边建起一间房屋,守孝六年后离去。子贡对孔子极为尊重,他在政事、学问、言语等方面表现卓越,名声甚至超过了老师孔子。曾经,鲁国叔孙州仇在朝堂上公开表示子贡比孔子贤明。另一位大夫子服何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则谦逊的表达:“拿围墙打比方的话,我家的围墙跟肩膀一样高,任谁都可以从外面看到围墙里房舍的华丽;而老师家的围墙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走进去的大门,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堂皇,房舍的富丽,但能够找到大门的人很少。叔孙先生这样认为不也在情理之中吗?”并且,子贡能言善辩,多次出使他国游说,常常宣传孔子以及孔子的主张,因而使得孔子的名声遍布天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04a29d7ad528da96.jpg)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众多弟子之中地位和能力并不突出,而孔子最终选择他继承了自己的衣钵,并把自己的孙子、孔鲤的遗孤子思托付给他,这恰恰就是孔子的高明之处。正因为曾参的不突出,自己原汁原味的儒学思想才能不掺其他杂质而穿于后世。反观其他弟子,诸如文学见长的子夏,他的弟子李悝成了法家、吴起则成了兵家。曾参则不负重托,将孔子的正统儒学思想传给他的嫡孙子思,后经由子思传予儒学亚圣孟子。正统的儒学得以传承,曾参功不可没。
而今,孔子的思想和主张穿越千年,终于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大行其道,孔子的学说聚拢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万物的最伟大之中华文化。文人墨客们自称孔孟之传人,教师学者认其为祖师;孔子学院则漂洋过海,在西方开枝散叶。不同肤色的人们得以共同品读着两千多年的先贤留下的文字,咀嚼着他们的为政思想,这在其他文明是不敢想象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对于我们,这又是多么幸运和幸福。孔子泉下有知,看着两千都年后的隔代弟子们攻读钻研着他编纂的儒学经典,也当含笑九泉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77958/be7a2482910ff05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