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10.30)
早上想到了个点:调整心态,过好下半生。
心态是靠自己内在调整出来的,不是靠外部达到某种标准后才能有的。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光,为什么这么说?
在各种信息里,经常会看到一句话:今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意思是:以后的每年都会比今年糟糕。粗一听,似乎让人觉得悲观难受,觉得没有奔头,让人难过异常。但仔细一推敲,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道理,符合第一性原理,古今往来都如此。但现在和经济环境下行、消费降级、失业等一些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就容易制造出一种恐慌情绪,这就叫贩卖焦虑。
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这个逻辑就是成立的啊。比如,我们的童年、青春,拥有无忧无虑时光的那些年,哪怕现在身体尚好,还能赚钱的中年,都是比未来的老年要好的,都是比要死的那天要好的。人是逐步向前走的,最终落寞、孤寂到消逝。因而今年本来就比未来以后的每年都要好。有好身体,有可以挣钱的工作,有同样状态的家人,和暂时没有恶化的环境,放眼人生一百年,每年都比后面的年要好。
想清楚了这些,还有啥可焦虑的呢?担忧中年失业,那失业不是早晚的事么?人生不可能一直在上坡路,总有下坡的那一天。就像人总有一天会死,那咋不焦虑的每天吃不下饭呢?那是我们接受了那一天,且觉得那天遥不可及,但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还未知呢。那么,中年失业就接受不了了,就活不下去了?有句话,除了生死,其它都是擦伤。可就是为了这屁点的擦伤,搞得自己忧心焦虑,把自己往死里去逼。
想明白这些,还有必要焦虑吗?娃想讲《安徒生童话》里<枞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也阐述了同样的人生哲理,不要拼命地去追逐永远不知疲倦的欲望,而要专注当下。当枞树最终被扔进炉灶里烧得爆炸的那天,似乎有种映射,当人死了被火化的那天,也是如此的凄凉,最终什么也不剩下。
人生在世,就是来体验的。长久的未来我们把控不了,无需焦虑;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把控目标,将其拆分到每个当下,短暂的焦虑是为了更好的内驱,去想更多的办法,把当下的问题一一解决,为升级打怪加油的;而不是阻碍手脚,让我们迈不开行动,内耗,将能量消耗殆尽。
保持好的心态,允许自己把事情搞砸,无论做成什么样都接纳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有稳定的工作,有好的身体,好的家庭关系,给孩子温馨宽松的环境,他们长大以后能差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