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起,万水千山!
(1)一个想象
我身边没有一个人,
没有人知道我此刻在经历着什么。
没有人理解我此刻的处境。
我在一片漆黑里。
身体一动都不能动,
我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我看不到一丝的光线,
什么都看不到。
有一只无法挣脱的手,
将我拖入那深不见底的黑暗中。
我在漆黑的深渊里慢慢地滑落、滑落、、、
汪、汪汪、汪、、
对面楼上邻居家的大黑狗,
适时的吠了几声!
我突然感觉到心跳的速度在加快,
越来越快。
呼吸越来越急促,
胸膛压抑,
身体在发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验?
那么真实。
以上,是一种关于“想象”的描述。
客观上,那个黑暗的深渊并不存在,但是由于主观上存在一个想象,于是那个“深渊”就好像“真实存在”了一样。身体也就像真实的经历了那种体验一样。
如果此刻的“我”站在楼顶准备跳下去,这个想象能把“我”引向哪边?
身体是在发出信号,还是在响应大脑的指令?
如果,我认为这是指令,身体的痛苦是为了提醒自己与这个世界毫无关联,“我”是孤独的、无人关心的,“我”的痛苦是没有人能够了解的。
那么“我”会不会毫无留恋地会跳下去?
如果,我觉得是信号,认为那几声犬吠传递出的是生命的鲜活,也许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我”作为一个生命的记忆片断,存在的意义便有了模糊的轮廓,那么“我”会不会走下那个天台?
同一个天台,可以是绝境,也可以是风景!
(2)一念之差 两个世界
你所关注的事物,会把你吸到你所关注的“事物”的“中心点“,像旋涡的中心。
你相信自己是孤独的,你就会是孤独的;
你相信自己有生存的价值的,你就会存在;
这个世界总是会按照你相信的那样运转。
这是人们说的“自证预言”效应: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另一种解释说: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有这么一个例子很好的诠释了“自证预言”。
根据威斯康辛大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平时认为压力对身体有害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研究表明,只有当你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时,它才会真正损害你的健康。也就是说有害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慢慢吓死的。
在极端的情况下,人若是相信自己正在死去就真的会死去。
过去流传过这样一个杀人案件:
受害人被绑在椅子上,被蒙上了双眼。杀人犯只是用冰凉的刀背划了一下受害人的手腕,而后拧开了旁边的水龙头,让受害者听得到水流嘀嗒的声音——其实是水声,但受害人却误以为是自己的血滴落的声音……
最终,受害者就好像真的“失血”过多而死一样,死掉了。
所以人们说,人是靠信念活着的。
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的主宰,就是因为我们那能够产生“信念”的大脑。
“信念”要坚持吗?
(3)坚持信念难吗?
需要“坚持”的信念那还是信念吗?
你喜欢吃美食,你就会一直吃下去,这需要“坚持”吗?
你喜欢画画,你也会一直画下去,这需要“坚持”吗?
你喜欢唱歌,你会一直唱下去,这需要“坚持”吗?
这也算是“信念”?
你相信不吃东西,你会死;
不画画,不唱歌你不知道如何表达,压抑让你难受。
为什么非得苦哈哈的“坚持”着的,才算是信念呢?
别傻了,那都是所谓“成功人士”给你下的索套,为了是独占“成功”的果实。
这世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总是自私的。
如果是自己热爱的,就是笃信;只要笃信,就一定会一直做到停不下来才对。
坚持不下去,不是你自欺欺人的理由,一定是因为那不是你生命的刚需。
一日三餐那么麻烦的事情,怎么没见人坚持不下去呢?
而如果你能不断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于你,就会越来越轻松,能够带给你的愉悦也会越来越多。
我们人,都是贪婪的动物。从一件事情上得到的愉悦越多,就会越痴迷于这件事情。
有这么一个公式:
(一件对众人有用的事情+持续不断的做着+持续不断地得到正向的反馈)X耐心=持续的收获。
甚至都不需要你一开始就是热爱的。
“食色性也。”美食美酒如此,性爱如此。
可以指引我们走上成功的事情当然也符合这个特性,关键在于你是否给予“专注”。至于结果,不过是各人眼中所呈现的各人心中的倒影,于你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结果”不应该是生命终止的那一刻吗?也许,生命的终止也不见得是“结果”呢!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人性本善也好,恶也好,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思之间的辩论,目的是教导我们看清自己,正视自己,而非厌恶自己,亦非鄙夷他人。
而,那些我们所崇敬的“伟大”信念,无不是一些既不波澜,也非壮阔的如纤夫一般的,一寸一寸那么的,一寸一寸的一百里、一千里的强行。
向你推荐:
每个进取的人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去学习,如果你也在学习的路上,邀请你与我一起更高效率的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何以解忧 唯有读书
个人微信号:Dawn-wang13
公众号:转身向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