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现实:五万元能够让父母多活半天,你救不救?百万呢?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无数艰难选择,有时候某种困境会比母亲、妻子同时落水那个命题,更加现实、残酷。
15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
常州一位老师的父亲骑电动车摔倒受伤,经常州医院治疗,已经出院,但不久伤口出现严重化脓、感染症状。
常州医院以无床位拒收,患者只好转到南京医院,南京医生告诉家属,治疗已难,能活多久要看造化,花一百万也不一定有用。
患者在南京医治,无法直接医保,只能报小部分,这位老师只是位普通老师,百万对他是一项很难筹措的巨款。
面对这一情况,他母亲不肯住旅馆,一直坐躺在医院的长椅上,他父亲也多次拼尽力气,要求出院。母亲想省钱,父亲则不肯拖累孩子。
而这位老师,此时所受的煎熬更是无法想象。
一面是生死难料的父亲,一面是痛苦支撑,还需奉养的母亲,以及要养育的孩子,一面是伦理、亲情,一面是赤裸裸的生存现实——
是放弃,还是继续?
是要亲情、伦理,还是要现实?
是要长久的生存,还是要暂时的慰藉?
是要为更长久的亲人生命、生活打算,还是为无望的生命?
种种难题摆在眼前,这位老师无法抉择,于是就在当地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请人投票:
“上有老,下有小,如今我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尽早放弃,减少治疗带来的痛苦?还是借钱卖房,继续治下去,哪怕人财两空?请大家为我拿个主意吧。”
他同时在最后声明,我不为募捐,“不接受捐款”。
这个帖子一出,立刻引发热议,再经媒体转发,更加关注如潮,很显然,这种医疗事件、伦理困境,是极大的社会热点。
无数人对此发表了看法,有的支持放弃,认为该尊重病人意愿,减少痛苦,让病人有尊严地死去,有的认为砸锅卖铁也得治疗,要不留一丝遗憾,这两种观点都有可靠的基础,都有实例。
但也有人表示不满。
你爹的事来问我们?你自己的爸爸伤情危重,你让一群陌生人来决定他的生死?你就是不孝,在找道德立足,你不配老师的称号。
后者恰恰忽略了一个事实,这种事的决定权真正在自己,无能为力之下,自私的打算之下,大多数人都会悄悄处理,这种事外人并干涉不了,说不了太多的话。
这位老师要公开求助,恰恰说明他纠结太深,想要医治。他那题目很可能是出于迫切,希望大家发言慎重。
这就像爱情保卫战中那些看似势不两立的男女,最后仍要从旋转门中走出一样。真正要分手的人,没必要到那里去,他们其实是来寻找,即便这样,我也爱他(她)的理由。
此事经媒体记者曝光后,常州医院已表示可以接受,这位老师闻讯惊喜:我做了那么多努力都不行,你们一采访就行了,谢谢你们。而这个惊喜,更说明了他的倾向。
终于可以转回常州医院了,那就代表经济压力将大大降低,他可以继续尽力。
这件事到此算是有了一个较圆满的解决,但是它引发的伦理、现实之争,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医疗条件、个人经济条件下,这种艰难选择每天都在发生,这种困境、类似困境,可能长期存在。
我一位晚辈的父亲在去年,因喝酒摔倒住进医院,医生当时也几乎判了死刑,认为可能在手术台上就下不来,最好的结果就是植物人。
当时他们全家也陷入纠结,但最终,他们还是决定,无论如何要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即便是植物人,至少也还有这么个人,不会以后后悔。
最终,手术很成功,病人不但活下来,也没有成植物人,现在甚至能够走动。
当然,那钱不是特别多,大体在十万左右,虽然负了点债,还能承受。
医生在手术前为避免风险,通常会把事说得尤其大,我妈之前在医院就是这样。我姐当时被他们的话吓坏了,最终是我和大哥拍板,结果也是很好。
谁也舍不得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让亲人离去,这位老师也曾说,如果有七八成的希望,花百万我也要治。
这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评论中,也有网友说,其实那些说不治疗就是不孝的人,是家里没人生大病,没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当时救了,花了好多钱,人救回了,但是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说话。但是脑子很清醒,现在请了保姆。老太太一辈子都是很爱干净的人,突然一下子自己这样,她很不能接受,看到我们就哭,要自杀,可能如果她自己选的话,会希望自己当时死了,有尊严地死了。”
有人求生,有人想有尊严地死,这又是一种情况。
但这是属于个人意愿的情况,从安乐死的角度说,人自己有权力结束痛苦,选择死亡,而亲人却无这个权力。你最多有衡量自己的能力,选择是否继续救治的权力。
我们所面临的是,无力之下,无望之下,到底该如何在伦理、亲情和现实中选择的问题。
去年下半年,中国有了一个公益遗嘱库,开始之初,就有数千老人赶来排队,那么老人们对于生死是怎么看的呢?
人到晚年,对很多事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财产归属基本仍旧会有很多防范,尤其注重房子,但对生死却基本看得开。
对房子的特殊重视,这是中国特色,一面是冰冷、生硬,一面是和煦、温暖,这是中国遗嘱的特色。
很多老人在留言中,会给儿女留下忠告与祝福:没有好身体,就什么没有,切记,切记;不要只为钱奔波,要为更喜爱的生活;物质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妈妈希望看到你一生快乐……
还有位老人甚至在遗嘱里说:妈妈给你买了3份保险,你60岁后可以领取……
中国式父母的爱,经常能把人虐哭,所以那种不孝子,尤其是遗嘱库工作人员提到的那种,父母一将财产给他,就大功告成、冷眼相对、疏远不管,一修改遗嘱,就立马贴上来讨好的畜生,应该打死。
而老人们在“压轴戏”里,对自己的生死,则常常有这类要求:
一位老人说,我若得了重症,不抢救,不插管,要让我有尊严地死去;死后遗体捐献。
很多老人说,死后一切从简,不买墓地,骨灰水葬或者树葬,不要一切铺张浪费的方式,我要来的清,走的静。
新的时代有新的观念,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观念,我的事我知道,然而,中国却又是一个传统讲孝道的中国,血缘之亲重于一切,父母们这算是为儿女们在现实与道德情感中出了一道难题。
这样的愿望,其实很难实现。
我们不但不可能水葬、树葬,不能不治,还会竭尽全力,不顾医疗现实、经济现实地去治,甚至仅为了某种安慰,也可能不惜倾家荡产。
谁能够甘心亲人就这样离去?谁能够忍心把父母的骨灰扔入大海?这用不着别人评说,我们自己就过不去。
遗嘱库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她小姨之前得脑溢血,医生告知,已经无救,曾问家属,五万元的手术只可能多活半天,你们救不救?
她小姨还有一个女儿没有从外地赶来呢!为了这最后一面,当然要救,因此这位母亲,就在去世之前,仍旧挨了痛苦一刀。
这位母亲,当时是不是还有见到女儿的希望,已不可知,但女儿肯定是想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我们对情感的抉择总是非常艰难,我们总会有太多不舍,总会有太多想不开的东西,你说这一刀该不该受?
这或许只是想当然的东西而已,但我们并不知道对错,无法判断对错,我们一般也从不认为某种看上去很高尚的情感,也可能有对错。
这是爱的一刀,情感的一刀,不是为活着的一刀。
它也是五万元的一刀,不是百万的一刀。
可它如果是百万呢?你会如何选择?
你还会选择情感吗?你会不会像这位老师一样纠结?
国外有医疗专家曾多次说过病人在治疗中的痛苦,无望的孝心医治,只是在延续病人的痛苦,那么我们为了那半天、几小时的弥留所做的努力,是不是真正道德,真正是爱?
它是不是病人真正需要,真正希望的呢?我们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为谁?
像这位老师,他牵扯的问题当然就更多。
左手伦理、道德、情感,右手现实、将来、尊严,如此巨大的困境中,常常是左右都有理,左右都是错,这种事谁能理得清?谁的决定容易下?
这个问题或许只有现实的答案,而无情感的答案,跟安乐死一样,将是一场永久的纷争。
如果真要一个答案,那就只有区分情况,尽力而已,合理基础之上,情感之事最终归于五万与百万之分,或许并不荒诞。
谁实话,我其实也是纠结的。
万分。
当年我曾亲眼见过我大伯出气多,进气少,嘴张得老大的痛苦,但我也曾相当支持延续他的生命,就为等他最爱的外甥从湖北赶来。
然而,他终于没能等到。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首发于公众号:九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