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捡垃圾
前几日找马老师帮同学签假条时,被问起捡垃圾的事情,简短交谈后马老师建议写篇材料,原本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却也没什么可写,那我就写写由捡垃圾所想到的一些事情吧,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捡垃圾缘起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11年我在大同大学读本科时有幸加入了学校的“中华传统文化义工班”,从儒家经典《弟子规》开始学起,一直以“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勉励自己,从中受益颇多;研一入学后在和王樱璇同学探讨问题时无意中得知她也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后走在路上我们会不约而同捡起地上的垃圾,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习惯,看到垃圾不捡起,心理便会难受,时间一长做起来就会发现垃圾零散,一蹲一起再扔到垃圾桶既浪费时间又不卫生。我想到本科时学校有值周的同学们手拿夹子分散在校园各处,和樱璇一拍即合,我们也配备了专业的工具,夹子第一天“走马上任”就引来路人的关注,从晨练的爷爷奶奶,到打印店的幼儿,在公众视野我们两个人似乎有点“鹤立鸡群”。欣慰的是,大多投来赞许的目光,深情的微笑,这一幕幕足以证明大家对此事的认可。我们不想用道德来标榜自己,更不想用道德来绑架别人,我们只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诚恳的行动,执着的坚持来证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再是一句口号。 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一位城环学院的同学看到我们后主动上前打招呼,介绍说,他们现在正做一个“师苑净土”的活动,主要是清理课后学生遗留在教室里的垃圾,我们因为“垃圾”结下了缘分,也因为“垃圾”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留过微信后就匆匆离去,随后我们便加入了叫“师苑净土”的微信群,在群里我们“反客为主”仗着对传统文化浅薄的认知、倚着一棵道德的参天大树开始了对学弟学妹们的说教,把自己所谓的理想、抱负通通道出:一些措施、主题、目的,堪比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本以为找到了同道中人这样缜密、精心的计划一定会引起共鸣,没想到在我们大肆宣扬之后群里竟一言不发,在樱璇的援救下,群主才无可奈何地回了句“你们太急了,把我们吓到了”,看到群主发话了,又陆续出现了这样的字眼“小弟才疏学浅,学姐们说得太深奥”,“我们才上大一,你们说得我们不懂”。“才疏学浅”是何等谦虚,而我们在别人的地盘上用激进的态度极力鼓吹传统文化,我想孔老夫子也不会接受,此时我想到了《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的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做好了,不用宣传都会有人跟着做。记得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中有一篇《向市长建言》大概是这样说的:正是礼仪,使文化变成行动,使无形变成有形,使精神可触可摸,使道德可依可据,教育,先教“做什么”,再说“为什么”。又想起一件事,因为自己深知按《弟子规》里说的做会受益良多,刚到学校时就买了好多分发给室友,大多拿到书就压箱底了,或者说,我之前就背过了。其实想想我们读过的书要用到实处,去力行才会发挥它的价值,我想强调的是,《弟子规》是用来做的而不是用来背的。同学对《弟子规》的看法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更加坚定了捡垃圾的决心,我们还有何理由不把口号付诸于行动呢? 一天,樱璇问我:“坤,捡垃圾时有人问我是不是志愿者?我回答说,不是。转念一想,我们也是。你说我们是不是志愿者?”其实很多人都把“志愿者”理解的太狭隘了,难道只有加入青联领导的组织,拿到志愿者证,才叫志愿者吗?樱璇昨天和我分享了央视主持白岩松的《幸福了吗》,是这样说的,“只要细心观察,义工就无处不在……其实,志愿是一种心,与年龄无关,何况,中老年人更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点,大陆的未来,潜力无限。”读完茅塞顿开,就凭这句“大陆的未来,潜力无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口号付诸于行动?还有就是我遇到的困惑,有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问我们,“这是老师给你们布置的吗?你们捡垃圾老师会给你们奖励吗?会表扬你们吗?”小孩的话引起我的思考,我在想我们都是有奖励,表扬才会做吗?老师布置的才会做吗?现在的家庭教育也是,好多家长都会以奖励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试想想:考前三名买相机,考上大学要台电脑。当以目的,功利心引导孩子时,无形之中助长了他的欲望,孩子没有觉得读书是他的责任,他要感恩、孝敬父母,尽他的本分,好好读书来承担起这份责任,家长一直在用物质跟孩子互动,在教孩子,他会变得物质化。就会出现生活中我遇到的情况,所以孩子才会问我,你们这么干老师会表扬吗?孩子,这是自愿去做的事情,不需要炫耀,更不需要表扬。 朋友圈里流行着对文化靠谱的解释: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按这个标准来约束自己何谈没有理想?没有道德?没有纪律?对此,我常常会产生自愧,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其实该自愧的时间不必太长,因为我们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引述过一位比马可波罗更早来中国的传教士鲁不鲁乞的一段话,“一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是礼貌、文雅和恭敬中的亲热,这是他们在社交上的特征。在欧洲常见的争闹、打斗和流血的事这里却不会发生,即使在酩酊大醉中也是一样。忠厚随处可见的高贵品质。他们的车子和其他财物既不用锁,也不需看管,并没有人偷窃。他们的畜生如果走失了,大家会帮着寻找很快就能物归原主。粮食虽然常见匮乏,但他们对于救济贫民,却十分慷慨。”这位外国人的记述使我们清楚了,礼仪之邦并非虚言。更令我们欣慰的是,新学期开始后,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学弟学妹加入我们,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把口号付诸于行动,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上是借以写材料之名来表达的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