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活动带来的思考(二)

2022-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大侃说

沿着昨日的思考,内心还是有很多话要写。父母总在讨论孩子的问题,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但往往忽视的才是问题的根源。

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都是和父母相处的投射。如果害怕父母,就会害怕老师,害怕权威;如果在意父母的评价,就会在意他人的评价。

孩子出生,犹如白纸,父母的涂改改变了他们原来的样子。如果父母用期待,溺爱,被忽视,把自己的想法请强加给孩子的教育方式,他们需要用一生把涂改的痕迹去掉,找回本来的样子。

如果不改变,就是在重复父母的喜怒哀乐。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只有体验自己的,才有可能到达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第五层------自我实现。

每天都会陪孩子读经,并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养成坚持的习惯。昨天读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有了感触,赤子是婴儿的意思,德行深厚的人,就像婴儿。在5162个字的道德经里,老子多次提到向婴儿学习“如婴儿之未孩”“复归于婴儿”“能如婴儿乎”“圣人皆孩子”。在老子的时代没有心理学,但他的智慧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

我推荐家长朋友一定要读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的《父母的觉醒》,共两册。这套书我认为是最好的讲述家庭教育本质的书籍。也读过其他家庭教育的书籍,经常看到有道理话,比如教育孩子,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没有告诉你如何才能做到控制情绪。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觉知的习惯,愤怒来的时候,它是控制了你,不是你控制它,它的根源,用金刚经的语言来说是“铭印”,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是“情绪的诱因”,源于原生态家庭教育。

我们听过太多有道理的话,但发现要落地并不容易。

还有一个是陪伴,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每天都会陪伴,但有没有思考陪伴里有没有专注。

或许一边看着手机,一边叮嘱孩子要多读书;或许孩子还没有说完想说的话,就被打断,直接说出你的想法。

如果没有做到倾听,又如何能理解,没有理解,又如何能给出合理的建议。这不是陪伴,只是陪着。两者的差距很大:一个有心,一个无心。

孩子都会感知。有心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了爱,有了安全感,当在家里安全感足了,那么在未来就用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无心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了被无视,安全感不足,那么在未来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焦虑,退缩。

外在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我们和外在的关系都是和父母关系的延伸。正如网上流传的一段话: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想到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用萨巴瑞博士的话做结尾: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真正的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真,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

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