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在找这本书的时候有评论说这本书是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所以读一读。
- 习惯一、积极主动 Be proactive
- 习惯二、以终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 习惯三、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 习惯四、双赢思维 Think win/win
- 习惯五、知彼知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 习惯六、统合综效 Synergize
- 习惯七、不断更新 Sharpen the saw
重新探索自我
-
思维定式的力量
“你可以改变行为,比如更努力,更勤奋,更迅速,但是这种努力只会让你更快地到达错误的地点。你还可以改变态度,比如更加积极地思考,但你仍然到不了正确的地点。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抱着积极的态度,不管到了哪里你都高兴。但关键是,你还是走错路了。根本问题不在于你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
“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要抓住它们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一个人的思维定式或者地图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地图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
成长和改变的原则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历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的圆满人生。
这种华而不实、“暴发户”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即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个人魅力论给人一种错觉和幻象,妄图一步登天,这就好比目的地是芝加哥,手上拿的却是底特律的地图。”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人类的成长历程莫不如此,无论是学钢琴还是与同事相处,无论是个人、家庭、婚姻还是社会,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梭罗曾说:“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七个习惯概论
- 习惯的定义
“本书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告诉“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
“为人和观念的改变是螺旋式向上的过程——为人改变观念,观念反过来改变为人,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向上成长。通过在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突破多年思维定式的伪保护,使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的过程很难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利益,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
- 成熟模式
“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 依赖(Dependence)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 独立(Independence)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 互赖(Interdependence)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前三个习惯着重在人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这些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是培养品德的基础。
真正独立之后,就具备了有效互赖的基础,就可以开始致力于个更为性格导向的“公众领域的成功”,即习惯四、五、六所讲的团结、合作与沟通。
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谈的是自我更新——在人生的四个层面上实现平衡而有规律的更新。它是不断改进,螺旋向上的成长过程,帮助我们自我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水平上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其他几个习惯。
-
效能的定义
“七个习惯都能产生高效能,因为它们基于原则,效果持久,是品德的基础,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不断学习并结合其他原则以实现螺旋向上的成长。” -
三类资产
“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物质资产、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产三大类”
“急功近利常常会毁掉宝贵的物质资产。保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会帮助你更有效地利用物质资产。”
“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产就是赚钱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眼光就会受到局限,只能在现有的职位上踏步,每天忙忙碌碌,就怕老板对自己的印象不佳,既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又担心职位不保。这同样称不上效能。”
“对人力资产而言,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更为重要,因为正是人控制着物质资产与金融资产。”
习惯一、积极主动
文章详细的讲了主张人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原因、“积极主动”的定义,以及“积极主动”的对象和怎么变得“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定义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责任感(Responsible),从构词法来说是能够回应(Responseable)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如何变得“积极主动”
我们可以利用自我意识检讨自身的观念,以言语为例,它颇能真切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
这些负面语言源于决定论的思维定式,其本质就是推卸责任。我负不了责任,我无法自由选择回应的方式。
推诿责任的言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了进去。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积极主动”的对象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积极主动者的焦点
习惯二、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定义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
“以终为始”的两个基本原则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Leadership)不同于管(Management)。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会在第三个习惯中谈到。
领导与管理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
“以终为始”的有效方法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以我朋友罗尔夫·科尔(Rolfe Kerr)的为例
习惯三、要事第一
习惯三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是对前面两个习惯的实施、执行和自然表现。它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对习惯三来说,前两个习惯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是仅仅有基础还远远不够,你还必须时刻都实施有效的自我管理,将习惯三付诸实践。
要牢记管理与领导迥然不同。从本质上说,领导是一种高效率的右脑型活动,常被人们称为一门艺术,其基础是一种哲学理念。如果你需要解决一些个人领导方面的问题,通常都要先自问一些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一旦确定了人生方向,你就应该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管理,让生活与设想一致。相对于自我领导来说,有效的自我管理所涉及的大都是左脑所擅长的能力:分解、分析、排序,具体运用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等。
习惯三触及人生管理与时间管理的问题,我多年的心得是: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
从本质上看,我们对时间的使用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
时间管理矩阵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偏重第二类事务
个人管理四步骤
确认角色
第一步就是要写出你自己的关键角色。只要考虑自己下一周的角色和任务,记下这七天时间里需要专注的领域即可。
选择目标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个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你选定的目标
安排进度
第三步是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的实施时间。
每日调整
使用这种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周计划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的每日计划变成了每日调整,即根据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的意外发展及崭新机会对每天的要务安排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