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游记
知道大慈恩寺,是因为先知道大雁塔;知道大雁塔,是因为先知道“雁塔题名”。一想到“雁塔题名”,眼里就会想起一排排紧紧落着的书桌,耳际就会响起天真而爽亮的读书声——那是初中了。那时候,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也不知道读书之后有什么好处,甚至刚入初中时,没有读历史之前,连世界是什么模样也不知道,只知道世界万般唯我中华而已。因为对世界知之甚少,所以自己还活在古老的中华国度,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琴棋书画、四书五经……那时候会觉得读书之后,就会有所成就,声名传播,为人们所崇敬喜爱。所以当老师无意间说了关于“雁塔题名”的内容后,心里会想着自己某一天也到那大雁塔下,纵笔书写篇章,留下自己的名字。于是乎,大雁塔,西安,就映在了脑海里。
然而时间匆匆,高中,大学,直至毕业,甚至到了西安半年了,也未曾到大雁塔去。在读大学的时候,刚好有一个朋友在西安读书。我问她可否无聊,她回答说“不”。我笑说如果觉得无聊,那就去把西安的景点逛遍,尤其是华山、兵马俑和大雁塔。她问我大雁塔有什么,我说大雁塔有文人。她肯定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她还是去了大雁塔,还拍了许多照片。她问我什么时候去大雁塔,我说“会来的”,可是直到她离开了西安,我也没到大雁塔去。
——这一次,我来了。
如果想去大雁塔,那么,你得先到西安来。然后,如果你找不到路,可以使用导航软件,只需要输入地点“大雁塔”,就会有适合你的路线到达大雁塔。我是第一次来大雁塔,也是用的导航软件,坐公交来的。在雁南一路口公交站下车,一抬头就看到远处大雁塔的半截端庄塔身。到这儿,就关掉了导航,向着大雁塔的方向步行而去。在慈恩路过马路时,看到对面有许多雕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地想到了“唐人街”,唐,开始慢慢地向我走来。太宗八骏奔腾于沙场之上,李靖的战骑飞驰于疆场;玄奘法师从繁华长安出发,沿着那丝绸之路,前往遥远的佛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响彻盛唐……二胡声音突然把我拉过神来,我这才注意到,有四个漂亮的艺人在舞台里演奏着。声音不是很欢乐,有一点儿凄凉,和这寒冷的天气相合,也和我印象里拄着拐杖行走在路上的杜甫相合。一会儿就到了玄奘法师雕像前,他右手持法杖,左手执佛珠,张眼注视着前方。
我绕到玄奘法师雕像后,看到“大慈恩寺”四个赫然大字,才突然地明白,大雁塔只是大慈恩寺的一部分,而不是我所想的大慈恩寺是大慈恩寺大雁塔是大雁塔。大多数佛塔和佛寺不单独存在,有塔就有寺,是这样的吧?记得云南昆明的东塔,只有塔,没有寺。但是,它又称东寺塔,而它真正的名字是常乐寺塔,即常乐寺之塔。有塔就有寺。去买票的时候,全价票是四十元,票价不含登大雁塔的钱,意思即是游览大慈恩寺和登大雁塔的票是分开的。因为今天雾霾严重,天气不好,又冷,所以我并没有买登塔票。
从大慈恩寺游览票上可以看见大慈恩寺内的布局,整体呈长方形,两边对称。一进门,就看到两边的青翠松树,然后才看到正前方的大雄宝殿以及大雄宝殿身后的大雁塔。往前走不了多久,就可以看见钟楼和鼓楼。据钟楼前注解牌所载,“钟是寺院的号令,也称天声。僧人每日的修习起自钟鼓,止于钟鼓”,也知道了这钟楼中的钟是明代所铸,重十五吨,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钟楼并没有开放,只能从锁着的小铁栅门往里看,看得见大钟的下半部分,和诸多寺庙里的钟一般——积着灰尘,透着年纪透着庄严肃穆。鼓楼和钟楼一样建筑,只是内里是一只大鼓,也积着灰尘。注解牌载“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也称地音。被作为佛教法器后,鼓与钟即相呼应,同为寺院的号令”。由钟鼓却并没有使我想到关于佛教的什么,却想起“钟鸣鼎食”这个词来。从前读书的时候单个地记忆过,也许课本的文章里曾出现过,但是自己却只记得《红楼梦》里面有这样一个词。钟鸣鼎食,香烟袅袅,那多情美人,伤感于某某花树下……
在钟楼和大雄宝殿之间还有一座名叫“客堂”的屋子,上有一对联,倒还有趣:香烟袅袅明月清风入座来,人影匆匆杨花柳絮随春去。对着对联似有所感,又不能说着这感,所以只是觉得有趣。过了客堂屋子,就是大雄宝殿。没有进大雄宝殿,而是走到了大雄宝殿的右面的塔林去了。塔林里有塔有碑有树。塔高低不一,但不超过三米;造型不一,但是整体遵循统一的风格。碑大小不一,中间却都有一道油光处;先前不怎么明白,突然看见一个妇女对一个少年说着什么,然后那少年就站到那碑前,用手掌顺碑顶至碑底来回擦了两遍——大概是祈福吧。但是碑和塔似乎并不能引起我的注意,吸引我的,是一丛没有叶子的树——腊梅树。腊梅花开得正盛,或是单独占一枝,或是三两朵挨在一起,或是一朵接一朵点在枝条上,或是一堆一堆堆着,这多样的组合,从某一角度看去,似乎满树都是浅黄的腊梅花。在我眼里,它们是花也不是花,是花也是笑脸,是花也是佳人,是花也是佳人的笑脸。恣意开放着的花瓣,就如同喝了酒舞过剑的女侠客的豪放笑脸;傲立在枝头迎着光的花瓣,就是那年纪二八的天真人的笑脸;微微张开着的花瓣,则是低头捂嘴仍不忘偷偷抬眼一看的笑脸……
从塔林绕过去,才到大雁塔。大雁塔下,有许多登塔人排着队。抬头看大雁塔,一层,两层……一共七层;方方正正,灰灰黄黄,巍然屹立。这让我突然想起一个视频,视频里采访者问一人:“请问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大雁塔吗?”那人一脸嫌弃,道:“介绍什么啊,就一破黄……嗯,你们这是要上电视啊?咳——这大雁塔呢,是十三朝古都……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回来之后就在此处……”望着这古塔,古老的记忆又一一浮现来。帝王追福,重修慈恩;玄奘西行,归来存经于此,在此译经讲经;进士得意,于此题名……还有我那朋友,她那轻巧的步伐,在此也变得缓慢而有重量起来。她一定也是如我一样仰望着,回忆着古老的记忆,然后低头,略茫然感伤地思索着遥远的未来。我知道,当她到了大雁塔,她就会知道“文人在这儿”的意思,而我到了这里,我觉得古塔影中、青砖面上,乃至那吹不尽的清风里,都有她。
大雁塔后面,是玄奘三藏院。里面收集了许多关于玄奘、关于佛教的资料。在其中一个堂室里,收藏有《大唐西域记》本。因为喜欢到处游玩,所以还是记得《大唐西域记》。它是玄奘所写,其中记载了其取经途中所遇的国度、地区的风俗人情。我想,在我读完《徐霞客游记》之后,就会读它吧。其中一个小堂室里,有一些关于法相唯识宗的资料,对法相唯识宗不太了解,只知道它和玄奘法师有很大的关联。不过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八识”就是其中之一。“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前五识即可以理解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但是这五觉的范围要比五识范围广,五识只是感觉到,但是大脑还没有处理,或者说所接受到的信息还没传达到大脑,而经过意识之后,五识就和五觉没有差别了。第七识第八识内容稍多而复杂,而我领悟得也少,故不载。
从玄奘三藏院出来,在大雁塔左侧,是牡丹园。园内有亭一个,亭四周栽植花卉。注解牌上说现牡丹园内牡丹和芍药混植,共约有五十多个品种,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是盛花期。现在冬春之际,牡丹有树,无叶无花。
一转就到了大慈恩寺大门口,有游人进门来,也有游人出门去。回头望一眼大雁塔,忽地想起,雁塔题名处在哪我也没寻着,多少诗句、多少篇章,我也不曾找着只字片言,连这一篇游记,也不能为正经游记。但是我觉得“还行吧”。我来过这儿,我见到了这儿的腊梅花,我记得从前人们的身影,我眼见八识或可以它审视自我……
“那么,请问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大慈恩寺吗?”
“嗯——大雁塔,有腊梅花,有高高的大雁塔,人影往来……”
桃花树下人
二零一九年正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