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VS精神科医生--北京杰优教育徐老师

2018-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杰优教育

  心理咨询师VS精神科医生--北京杰优教育徐老师

  写完那篇介绍心理咨询师这也的文章,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们在初学心理学的时候回觉得心理咨询师没事可干呢”“为什么《精神卫生法》要如此限制心理咨询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原因主要是专业知识的限制。很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人除了有心理学背景还有医学学习背景,所以他们的执业范围就会更广一些,甚至有很多人并不明确界定自己对来访者到底使用心理学的思路和技术还是使用医学的思路和技术。这样的心理咨询从业者是同时具有医师资格和心理师资格的,而我们专门学习心理学出身的心理咨询师却没有处方权,也没有干预精神病性症状的资格。

  另一个原因是对咨询师和对患者的保护。我们知道有些重症精神障碍患者是有暴力倾向的,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工作室”或者个人执业,如此一来心理咨询师在保卫上的力量就没有那么强,万一遇到有强攻击性的患者,那么咨询师的人身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另一方面是对患者的保护,比如一些重症抑郁的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他们可能会有很强的自杀、自伤的愿望,这时候她们最迫切需要的不是通过一个数年的咨询解决内心深处的冲突,而是尽快通过药物干预削弱他们自杀和自伤的动机,然后再通过心理学的干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深层的冲突,实现人格的成长。

  那么是不是既有医学背景又有心理学背景的咨询师会对来访者/患者更有帮助呢?

  也不见得啦!很多同行会羡慕他们——表面看起来他们好像有更多的办法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比如咨询没有见到效果就给来访者开药。但实际上作为心理咨询来说这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方面来访者的问题并不一定要用药,或许是当前的咨询没有效果是因为倾听、共情等“铺垫工作”做得不够,或者咨询师使用的干预技术不恰当,或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问题的理解不恰当,也或许这位来访者却是需要更长的时间等。这时候如果是一个有处方权的从业者,可能就会直接给来访者开药了——其实这是心理咨询师在缓解对自己的“无能感”“无力感”“束手无策”的焦虑——或许这位来访者还没到非吃药不可的程度。而没有处方权的咨询师这时候将会去寻求督导老师的帮助,这样一来提升了我们自己对专业知识和对来访者的理解,二来可以用对来访者更好的方式帮助来访者——毕竟药物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真正解决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冲突,而且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也还是有一些的。

  所以我们心理咨询师不要妄自菲薄,要对我们的专业和我们的工作充满信心,我们做的是比精神科医生更具爱心也更有技术含量的事业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