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毒药—化肥
提到化肥,千百年来,不管是在亚洲还是欧洲,生物粪肥才是主要的肥料。而现在经常见的化学肥料,追溯起源的话,要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他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觉得这东西和肥料有半毛钱关系。尿素作为化肥投放市场,那又是50多年以后的事了。
至于说世界上第一种化学肥料,就要让渡于1938年的英国科学家劳斯了,他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了世界上第一种化肥。之后,氮肥、钾肥陆续被发明,直到1950年代,作为现代常见的农资产品的化肥,才得以大规模的使用。根据统计,现代农业增产措施里,化肥的比重作用占了30%。
从化肥被使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化肥工业从无到有,现在全球的农业生产几乎已经离不开化肥的加持,农业也因为化肥的出现产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那些不依赖化肥的传统农业只能偶尔出现在农民自家的小院里了。
不过有利就有弊,化肥带来的增产增加了收益,当人们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化肥的依赖。一旦化肥增产的效果达不到目标,人们就开始增加了化肥的施用量。根据一份数年前的统计数据,在2010年时候,全国化肥施用量除了黑龙江、贵州、青海、西藏和甘肃5省的化肥施用量在每公顷225公斤警戒线一下,其他省市全部超过这个数,甚至前几名都已经超过了每公顷500公斤。预计到了2020年,前四名广东、福建、北京和天津将会超过每公顷600公斤,全国平均施用量也会超过500公斤。
如此高的化肥施用量,化肥的流失也就成为了必然,污染也就离的不远了。化肥并不是施加越多越好,当施用量过大之后,土壤的微环境就会因此而改变,使得土壤没有了活性,彻底成为一摊死土。有些农民认为自己的土地不用化肥根本长不出来像样的庄稼,其实并不是土地的问题,而是人为造成的。
化肥,这个曾经给农业和农民无限希望的宝贝,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地鸦片”。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增产效果好像停止了,或者不升反降。
数据显示,施加化肥对于农业增产的比例正在降低,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数据,那时候每公斤的化肥可以达成1:20的增产,而到了21世纪的前十年,增产比例却仅仅为1:5,而化肥的施用量却从80年代的每公顷40公斤提高到了每公顷400公斤。投入增加了10倍,不考虑物价的情况下,收益却下降了。
农业其实除了水和空气外,最重要的三大要素还剩土地,绝大多数的营养物质都是靠土壤提供的,而土壤依赖的主要营养来自于在土壤里存活的数万甚至数亿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把农作物生长代谢出来的和无用的无机质和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机质。
原本土壤的微生物没有出现饱和的时候,总是有缺口,且处于饥饿状态,但是人为的施加化肥,给了土壤微生物一个增长的空间,让一部分微生物得以迅速的成长起来,这样久而久之,土壤的微生物循环被打破,原有的生物链平衡也不复存在,原本能均衡提供植物养分的微生物结构变得单一。
如此下去,短缺的微生物元素将会更加短缺,繁殖过量的元素将会更加过量。但土壤需要的是满足农作物生长不同时期的全营养化肥,但化肥给不了这样的答案,也就无法产生出,或者模拟自然土壤营养,化肥从拯救农业生产的灵丹妙药,变身“土地鸦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举报/反馈
化肥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也称无机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等。 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成分单纯,养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