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3
昨天学校“月亮”主题汇演,米粒班表演的是百家姓,今早起来,小朋友希望我教他写百家姓的字。由于我教学“严苛”,要求小朋友按照我写的笔顺来,米粒童鞋哭着鼻子对爸爸寻求安慰,表示不愿按照我的方式来写字,他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写。
换爸爸一起写字,爸爸每写一个姓会寻找身边的家人或朋友的姓氏,写到“曹”时,想到他今年离开的奶奶,突然捧脸不语默默流泪。米粒看着爸爸难过转而看我的表情也有些难过,问我是不是也要哭了。我说爸爸对奶奶的离开有些伤心,妈妈看到爸爸这样也有些难过。下午阿姨帮我给谦谦洗pp时,动情地对谦谦说,等谦谦40岁时,她都80多了,她应该早该不在了。我突然意识到对于死亡我们并未有足够的勇气,小时候大人对于死亡是避而不谈、那种“永远离开”的不安全感、恐惧以及悲痛的感受呼之欲出。
米粒5岁时有过死亡敏感期,会问我会不会死?不希望我死,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去哪儿?有没有不会死的办法?以及害怕自己变老或死亡的恐惧等等问题接连不断,因为我太希望和孩子交流彼此对世界的看法,所以我从来不认为有什么是“绝不能和他们谈的”。而我的问题在于,在他们一岁、两岁……十四岁,这个世界像满月之前夕对他们隐露真容时,该怎样和他们谈论失去、死亡以及比此恐怖千倍的所有大恶——如果他们不在满怀童梦的年代做好准备,他们就永远缺乏勇气。
害怕死亡与离别,是人最自然的情感之一。如果死亡未曾逼近,人如何知道自己生之为何?经历至亲家人的离开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是老喇嘛对小喇嘛说:当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在哭,但别人都很开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别人都在哭,你自己很喜悦。所以,死亡并不可悲、生命亦不可喜。当家人对死亡有极大的情绪波动和反应时,能做的就是及时给予陪伴,哪怕只是静默不语地陪伴,度过内心的痛苦,同时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如实的向孩子表达。当悲痛的情绪完全流淌后,会升起无穷的力量,也许悲伤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但内在会越来越清明,对世界、对自我和真我的认识。推荐几本和生命、生死相关的绘本,让孩子对生命的认识从死亡开始:《再见了,艾玛奶奶》、《獾的礼物》、《爷爷变成了幽灵》、《我永远爱你》、《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还有比较轻松科普类的绘本《死亡是怎么回事》、《生命是怎么回事》。愿我们能更真实的照看自己,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勇敢、坦诚地面对恐惧与失去。
艾米粒
Oct.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