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瑞幸咖啡的增长
写在最前
想开始练习写作,把自己获取到的信息去进行沉淀与输出。
信息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做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与输出。
我的工作是负责增长,并且也喜欢喝咖啡,那么第一篇就从喝咖啡开始写吧。
瑞幸咖啡虽然是一个很烧钱的项目,但是背后的品牌营销和运营是一本教科书,废话不多说,直接切入主题。
瑞幸咖啡,6小时开一家门店,4个月销售500万杯,估值10亿美金(2018年5月份)。万年老二的COSTA一下子就变成了NO.3。
他的打法除了品牌营销策略和裂变外,也涵盖了互联网赋能新零售的各种动作。
一、定位:市场+人群+形象
先说市场定位,2017年的时候,中国年人均咖啡消耗5杯左右,远低于欧美上百杯。同时,行业的价格竞争存在空档,星巴克是人均在30+,也是明显的痛点。实际上以星巴克为代表的的诸多品牌,都是更加的关注线下的体验和服务。瑞幸坚决以差异化形式打法入手,主打线上,扩大外卖业务。
再说人群定位,根据消费场景和时间,可以看出瑞幸咖啡把大部分的门店开设在写字楼楼下,主要服务工作的白领,对于工作族来讲上班时间去商场的门店买一杯星巴克也显得不太现实,这也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大力发展外卖市场,同时与顺丰的战略合作,利用顺丰快递小哥的闲置劳动力,用最快的速度喝上可口的咖啡。且白领的收入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且大多在乎生活品质,也可以为瑞幸带来更多的增长。
最后说一下形象定位,瑞幸咖啡使用蓝色外包装,大面积的蓝底与白色的麋鹿logo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同时又与绿色的星巴克,红色的COSTA做出明显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在打出了“小蓝杯谁不爱”这句传播语后,也在不断的重复加强人们的品牌记忆。
总结一下,瑞幸结合竞争定位,品类升维,低价高频高便利,品牌记忆强化,来做业务增长。
二、整合线上与线下
紧跟新零售脚步,线下门店疯狂布局,线上下单支付,即时订单物流配送,突破了单纯线上或单纯线下的局限性。
但是光靠顺丰送的快也不行吧,智能化的订单分发系统和线下的门店网络布局也才造就了瑞幸现在的业务体量。
瑞幸咖啡高级副总裁郭谨一说:“如果突然有大单,会通过后台将订单分散到最近各个门店,将数据波动降到最低,也能通过大数据计算门店每天的订货量,保证产能,业绩可控。
三、存量找增量
说的直白点,就是裂变。瑞幸的裂变是教科书。
瑞幸一直以来也是效果最好的拉新政策——老用户邀请新用户注册并消费,各自得免费得一杯咖啡。
咖啡券裂变,用户每次消费一杯咖啡以后,分享给好友,红包还可以被多次转发和分享,用户都可以来领取咖啡折扣券
充值裂变,用户可以买咖啡券,以“我要请客”的形式发给好友和群,类似微信红包。
异业合作,办联名的信用卡,可以送几十张咖啡券,可以自己使用,但是很鸡贼的会限制使用频率,那么此时就可以把咖啡券分享给好友去裂变。
四、重视推广,提升曝光
首先,投放广告,线下的地铁站,公交车,写字楼电梯,微信朋友圈广告都可以看到瑞幸咖啡的广告。
其次,媒体报道,在各大新闻平台,36kr,虎嗅,都有大号的新闻稿,能够让瑞幸咖啡得到最大的传播
最后,事件营销,在瑞幸咖啡进入市场的早期,瑞幸公关通过一起轰动事件诉讼星巴克涉嫌垄断行业,一经传播,引起广泛的关注,叫板行业老大,提升自己的曝光度。
瑞幸现在也是一家近百亿美金市值的公司,这支从互联网着手杀入咖啡行业的玩家,身上还是有很多案例值得的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最后补充一句,不要问我,“你不觉得瑞幸咖啡难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