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其中的“住”当然说的就是房子了。从远古的人们在天然的山洞里遮风挡雨、抵御野兽侵袭,到后世的楼阁宫殿,再到如今满世界的高楼大厦,甚至插入云端的几百米高的地标性建筑,其基本功能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当然,其他附加的功能自然是各不相同。
最近天气晴朗,气温飙升,突然就对自己的体重感到危机,觉得急需减肥,刚好有一同事深有同感惺惺相惜,就相约中午一起出去走路,一是晒晒太阳补补钙消耗一些卡路里,二是顺便考察一下附近有没有适合游泳锻炼的地方。
我们径直往新建的体育馆走去,往返大概有一万步的距离,刚好满足一天的运动量。一路上阳光明媚,人来车往,路边的树木已开始吐绿,有些花木也迫不及待地绽放蓓蕾,想起遥远的俄乌战事,感觉空气里都弥漫着安定祥和的幸福气息。
由于这两年的新冠疫情,没事儿很少出门,很久没有好好看看这座城市了。今天走这么一趟,突然发现从前是空地儿或低矮民房的几个区域都已经高楼林立了。不远处的马路两旁又建起了三四个小区,每个小区都有几十栋三十层左右的高楼,而且开发商的名头还都挺响亮,想必房子质量也不差。刚好从碧桂园开发的一个小区的售楼部门口经过,顺便进去问了一下:精装房,均价八千五。在这个三四线的城市算是高档小区了,不过,比疫情前还是降了不少。小区已基本建成,户型也挺好。同事的第一反应是,“看来我的房子得赶紧卖了,要不然还会降价。”
同事的房子就在马路对面,是七八年前本地的开发商建的房子,虽然小区整体也不错,但是跟碧桂园比还是有些劣势。同事买的时候单价四千多点儿,年前想卖九千左右,现在恐怕要降一些了。她的房子装修了一直没住,她平时住单位的房子,上班近,一切都方便实惠。买这个房子一是投资,二是为儿子准备着。她家有两个儿子,老大明年高考,老二明年上小学。这些年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为了方便两个儿子上师大附中,她前年又在师大附近买了个一百平方的房子。并不是说他们多有钱,买房子自然是要贷款的。其实,作为传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不能免俗,生了儿子就要考虑买房子娶媳妇的事,孩子小的时候光说说还轻松,慢慢的就不能当玩笑了。像同事这样的家庭应该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口子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父母在经济上帮不了太大的忙,研究生毕业工作近二十年,结婚生子贷款买房,晋职称提职务,没有一件省心省力的事,一晃就过了不惑之年,虽然都是高级职称中层干部了,但依然是压力山大。老大学习不错,自然有一番雄心壮志,上完大学还要读研读博,不知道将来会到哪儿定居,但肯定不会回到这个三四线的小城市。何况还有老二。
其实,像我这位同事的状况,是许多70末和80后正在经历的生活,而且紧随其后的90后也在逐步进入这样的生存状态。像我同事这样夫妻俩都受过良好教育且都努力上进,并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应该算是同龄人中比较成功的了,在当前来说该是妥妥的中产阶级,也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活轨迹大体相似:读书,工作,挣钱,养孩子,供房子。好像又是一个循环的圈子,跟从前戏说的“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孩子,再放羊……”似乎并无二致。
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有了孩子就得给孩子准备房子,不仅是生男孩的人这么想,生女孩的家长大多数也这么想。有能力的家庭,几乎是有几口人就要有几套房子,加上国人普遍的攀比心理,根据个人能力大小,或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或在县城、乡镇、农村,总要为儿女准备房子。而且六七十年代从乡村出来的那批人,早已通过自己的艰难打拼,在老家盖好了大房子,这些房子往往只住着他们更加年迈的父母,或常年空置无人居住。家家都把绝大多数收入投入买房子了,许多家庭还要背负银行的巨额贷款,结果呢,房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每套房子里住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很多房子根本就没人住,这岂不是极大的资源浪费!这不仅是个人家庭的资源浪费,而是全社会资源的浪费。试想,假如把这些资源用于其他方面,比如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人们把投入挣钱买房的精力和金钱用于以上诸项目的参与和体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的提高是否会更加有利呢?
就拿今天看到的这几个小区来说,附近的单位也就是三四所大学,其他都是住宅了。而且每所大学的周边都有五六个类似的小区,每个小区都有几千套房子,而每所大学的教职工多说也就两千多人,学生虽然很多,但绝大多数学生是不会买房子的。而且多半教职工在校内还有福利住房,即使每人再买一套房子,这些房子也远远供过于求了。不是说其他人就不能买这些房子,问题是人家买了房子住在这里能干什么呢?不在附近工作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关键是,放眼望去,目光所及到处都是房子!
国人对于房子似乎存有执念,每一代人都在折腾房子。无论是工人农民大小商人,还是政府官员大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亿万富豪还是打工一族,无论是一线都市还是偏远乡村,都难以免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子基本上发挥着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国人的生活标准普遍很低,农村大多是土坯草房,城市里多是砖瓦房,两层的楼房就算高大建筑了,在许多小城市都算是地标了。在广大农村地区,三五间草房的院落里,一般都养育着五六个孩子,加上老人和猪鸡羊狗等畜禽,也热热闹闹生机勃勃,十来口的家庭很普遍。城市职工都是靠单位分房子,当然,分房子必须论资排辈,有人一辈子也排不上,只能住几个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分房子的必须条件之一是要有结婚证,这可能也是那个年代少有剩男剩女的原因吧。有幸分到房子的,也不过是一两间十几平方的开间,大多房间里没有自来水,更不用说暖气天然气了,一桌一椅一张床加上锅碗瓢盆煤火炉就是一个家了,在这样的房子里养育三四个孩子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记得70年代初在大姨家,我们七八口人住在四十多平米的两居室里,也其乐融融幸福满满。那个房子里有小小的厕所和厨房,在当年也算是豪宅了,因为大姨和姨夫都是国有大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在当时都是比较高的。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一排排的砖瓦房很快取代了以前的土坯草房,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家家攀比着盖起了二层三层甚至四五层的小楼。90年代前后,坐火车东西南北走一趟,从远远看到的房子的高矮基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那个阶段,城市里的人相比之下居住条件更为紧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批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建设也热火朝天,日新月异。城市职工从无偿分配住房过度到出一小部分钱购买房改房。90年代一套五六十平方有水电厨房卫生间的两居室,根据工龄职务等条件,买下来一般也就两三千块钱,不过,那时候每月一百多块算是高工资了。
进入新千年之后,城市里不知不觉间已经建了很多高楼,许多单位通过个人集资单位无偿提供土地建房,住房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那个时期建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六七八层,面积通常五六十平方,七八十平方,大的也就一百一二十平方,有客厅厨房卫生间和二三四个卧室,通水电或煤气,没有电梯,单价五六百元,楼层和面积大小要根据工龄职称职务等条件来定。这些房子大多数没有房产证,那时候的人们对产权大多还没有多少概念,房子就是用来住的,住的宽敞明亮就很满足了。
2005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铺天盖地的高楼拔地而起,开始进入了商品房时代,房价也步入了千元。根据所在城市和区域不同,千位数字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房子开始讲究户型景观以及配套的商业教育设施等条件了,房子越盖越高,从十几层到二十几层再到三四十层,人们普遍认为房子越高越好,房子的高度似乎可以标志城市的发展程度。这些房子自然得有电梯了。这个时期的房子有集资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等,大多数人开始逐步有了产权的概念,房子除了用来居住外,还成为人们投资增值的理财产品。有了产权意识就有了投资意识,许多人买房就不仅是为了住,而是纯粹投资增值了。于是“炒房”成了热词,炒房大军应运而生。
之后经历了经济发展周期的起伏,房价也随之有升有降,但总的趋势是在上升。过了十多年之后,房价突然又上了一个台阶,由四位数上升到五位数了。之前烂尾几年没有动静的小区突然都成了香饽饽,价格天天涨,越涨买家越多,也不知突然间哪儿来的那么多钱。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好像是房子就会涨价,而且房价会越来越高。结果是,开发商赚的盆满钵满,继续买地盖房子,许多小有成就的企业家看房地产行业赚钱容易,就不顾一切地都蜂拥向房地产行业。
当然,这期间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坐上高铁再东南西北走一走,从人口稀少的西北边陲到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无不高楼林立,风格形式大同小异,如果不是看到带有地名的招牌,很难分清究竟是到了哪个城市。
从90年代以来的30多年间,一般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城市职工,通过房改房、集资房以及由于城市扩张在新城区购买的团购商品房等,大多数家庭都有三四套房子,而且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于是,就生出了共同的想法:一套自己住,一套给孩子,其余收租金。当然,这想法并不错,但是,这种理想的状态能够一直维持下去应该是有条件的,不仅社会经济需要不间断地高速发展,同时还要保持持续的人口增长率。且不说经济发展的问题,单说人口的问题。目前,许多乡村仅剩留守的老年人了,一部分在城市打工的60后和70初的人也逐步退回农村养老,而80、90年代出生的人出于种种原因,生养两个孩子已属不易,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婚不育,人口逐渐减少,房子天天增多,总有一部分房子会空置。所以,房价会永远涨价吗?值得存疑。
房子是用来住的毋庸置疑,当然也不能否认房子的投资功能。但无论如何,房子既然是商品,那么就一定具备商品的属性。众所周知,商品的价格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如今,不必看什么统计数据,单是直观地放眼看看,房子明显是太多了,要想保持房子的增值趋势,必须是人口平稳增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房子的质量也要经得住考验。当然,这些都是大事,一般老百姓无力左右也无从干预。
“看来我的房子得赶紧卖了”。是我的这位同事看到这么多房子时的直觉反应,究竟对不对呢?我无法判断。但是,房子永远会涨价的神话估计真会成为神话了。
总而言之,房子是用来住的终不会错。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