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实务讨论:10. 货物的移动
这一系列的文章,是小团队内的实务讨论稿,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交流与讨论。其中多是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体会,必然存在许多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一
我们今天讨论一下货物在仓库中的移动。上次我们关注的是人的动作,这次我们侧重货的移动,原则大家都知道,就是少移动。所以,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就是怎样才能少移动。
一件货物在仓库中的移动,至少包括入库、出库两个部分。入库可能要暂存,然后从入库暂存区移动到库位上,出库可能也要暂存,再从出库暂存区出库装车。
一些货物不需要入库暂存,就少了一道动作,因为这不只是距离的问题,还伴随着叉起托盘、放下托盘之类的动作,这些动作花费的力气和时间才是主要的。所以,原则上说,可以不进暂存区的货物就不进暂存区。
对于入库操作,一般来说,进暂存区主要是为了等待一些单证处理完成,或者货物本身需要进行贴标签之类的简单操作。这些动作可不可以提前预备,即时操作呢?就现在的信息便捷程度来说,基本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货物可能就只需要在入库过道上停留两三分钟,比如说贴个标签、加一层缠绕膜什么的,不需要去暂存区绕一圈,甚至不需要从叉车上放下再叉起来。
对于出库操作,进入暂存区的目的主要有几个:
-
一个是提前备货集货,减少车辆停靠等待的时间。如果车辆管够,站台资源不紧张,就可以直接把车厢空间作为备货区了,省去了二次移动的麻烦。事实上,有时候仓库面积紧张,或者操作时限很短,仓库现场也会让部分车辆提前到达,出库货物就直接装车了。
-
第二个是方便打包、清点等操作。有些仓库会设置一个出库操作区,所有出库货物,都在操作区装箱打包,扫描清点核对,然后才进入暂存区。这样的安排很有意义,毕竟有一个专门的节点,可以有效控制出库错误。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这个节点会成为出库操作速度的限制器,因为它的前置动作是拣货,而拣货是可以很多个人同步进行的,后置动作是装车,装车一般也可以同步进行,或者本身操作速度就非常快。拣货或者装车的人员很容易增加,操作区却不太好增加,因为一般是小组作业,也要配备相应的工具设备。所以有些仓库放弃这样的安排,直接在出库暂存区进行出库操作。 -
第三个和入库一样,就是等待一些单证操作完成。现在的仓库不比以前,单证操作一般都高度自动化,这边刚扫描好,那边的审核就已经完成,所有单证都准备好了,突出一个简洁快速,所以这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能不能不经过出库暂存区?或者换一个问法:怎样才能不经过暂存区?回头看一下进入暂存区的目的,答案就自然出现了:
- 第一个条件是备货很快,不用等待;
- 第二个条件是不需要其它操作,或者其它操作的速度很快;
- 第三个条件就是单证处理很快。
至于需要多快,则取决于车辆的可等待时间和仓库过道(或出库交接区)可以被占用的时间。一般来说,批量入库、批量出库的货物是不需要出库暂存区的。而对于其它大多数仓库,恐怕都很难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不过,一个仓库存储的货物往往品类众多,大多数品类货物的出库需要提前备货,却不排除有部分货物可以单独操作。
例如,同一个订单中,对于部分批量比较大,重量比较重,而又不需要执行打包之类耗时比较久的出库操作的货物,我们不提前备货,只在出库时从库位上直接拣货,完成扫描清点贴标之后直接装车,似乎也不失为一个简便的办法。
当然,采用这个办法的前提是,我们已经衡量过相关的得失:它的好处,是省去了从库位到暂存区的两次搬动,一次推拉动作,也节约了出库暂存区的空间;它的缺点是,拉长了出库交接的操作时间,如果安排不当,容易出现出库错误。
二
讨论完出入库暂存的问题,我们再看出入库移动本身,这两次移动似乎是没法省的……好吧,确实省不掉。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怎么提高这两次移动的效率。
我们在讨论动线设计的考虑因素的时候,提到过货物的轻重、大小、多少、快慢的影响,基本的原则大家都清楚,这边应该不用再讨论了。另外,我们也说到了货物的零整问题,对于特别值得注意的批量货物,批量进、批量出和批量进、单件出的货物需要不同的存储位置,一个靠近入库口,一个靠近出库口为好。这些都是仓库中货物移动的基本问题。
今天我们来讨论几个不那么基本,但也很贴近现实的问题。
第一个也是针对批量货物的问题。比如说一次性纸杯,定制的,带有特殊logo,用大纸箱装,每个纸箱里面有二十包,每包几十个。每次入库的时候都是几百个大纸箱,码起来要用好几十个栈板,而每个订单的出库量,大概一两包吧。当然,订单里面还有其它东西。现在有两种操作方案:
- 一种是直接在库位上,也就是在栈板上拆箱拣货;
- 另一种是,我们划定一个批量存储区,货物主要存储在这里,同时放一两箱到货架上,拣货的时候只在货架上拣,货架上缺货的时候,从批量存储区补货过去。
我们来讨论下这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的好处很明显,少了一次移动,也就是库内补货。这次移动没有这么简单,它意味着需要随时检查货架上的库存是否充足,需要有指定的责任人负责及时补货。
而第二种方案的好处也很明显:
-
一个是节约了仓库的过道面积。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疑问,大批量同批次的货物存储,有时就可以省去过道了;
-
第二个是方便了现场管理。栈板存储区进行拆零操作其实挺麻烦的,会有包装材料清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果能集中在货架区域开箱拣货,现场管理会容易很多。
-
再一个是缩短了拣货路径。可能有人觉得省不了多少,大家想一下,如果一种货物可以按这种方案操作,是不是所有需要拆零的货物都可以这样操作?这样,本来操作一个订单可能需要走遍整个仓库几千平方米,因为这个方案,可能在几百平方米内就把货拣完了。在时间上体现,就是本来需要三十分钟拣一单货,现在可能只需要三分钟。这一条是主要的好处。
我们要从两种方案中挑一个,是不是有人已经有结论了?不要着急,先仔细想想,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
第一个因素是工作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量化:补货这个动作需要花费多少人力,拣货这个动作节约了多少人力,如果花费得多,就用第一种方案,如果节约得多,就用第二种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在实际操作中,这两个数据好算吗?怎么算?估算出一个初略数值,应该问题不会很大。我们按常识去分析,可能也会有一个大概的结论,毕竟,拣货是零散的,补货是批量的,总的算下来,行走的路径一般是节约了,除非存在绕路的设计。只是多了监控的需求、从库位上搬动到补货车、从补货车搬动到货架上的动作,如果搬动的效率高,总体就是节约的,如果搬动的效率低,总体就是浪费的。 -
第二个因素是仓储系统。如果没有仓储系统的支持,这个补货要怎么做?在大多数仓库都高速运转的今天,人工监控是很难做得到的。
-
第三个因素是周转速度。为什么要考虑周转速度呢?因为周转速度决定了补货频率和货架上需要的库存量,也就是每次补货的量。
-
第四个因素是操作空间。如果安排不合理,补货路径有可能和拣货路径相冲突,你要出来,我要进去,过道宽了费地方,过道窄了过不去。
-
第五个因素就是货品结构。按第二种方案操作,单独针对一种货品,针对十种货品和针对所有货品的具体执行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只是针对一种货品,我们可能让某个人以半天为周期进行补货,如果针对十种货品,可能需要一个人专门进行补货,如果针对所有货品,可能就采用系统补货单的方式进行操作。
当然,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放开了现实条件的限制。假设现在加一条限制:我们仓库并没有什么货架,那么我们所做的所有讨论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没有选择的空间。
第二种方案,也就是库内补货的做法,在拆零率很高的散杂货仓库,其实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现在仓库运作速度越来越快,这种方案的优势可能更大。
这等于是把仓库库存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硬盘,一个是内存条,内存条是高速运算的,主要信息却存储在硬盘上。我们做这个讨论,一方面是让大家知道这种操作思路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讨论在现场操作方案的时候,会考虑到什么因素,按照什么逻辑。
三
第二个问题,拣货路径的安排。之前我们讨论的第二种操作方案,其主要目的就是尽力减短拣货路径,拣货路径短了,操作效率自然更高,仓库的响应时间也更短。
- 决定拣货路径的一个因素,是库位顺序。大家知道,仓库中的库位一般是按照一定顺序排下去的,比如说,A001、A002一直到Z999。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从仓库中的哪个库位开始编排?A001要对应哪个库位比较好?是从远离出入口的位置开始呢,还是从靠近出入口的位置开始?是从靠近入库口的方向开始呢,还是从靠近出库口的方向开始?如果出库口恰好在中间,库位顺序又要怎么排比较好?
我们在拣货的时候,一般是按照拣货单进行操作的。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对仓库非常熟悉,他的拣货单都不用标记库位的,一看就知道去哪里拣货,我们做不到,想必能做到的人也越来越少,毕竟,仓库越来越大,货品越来越多,操作人员也越来越多,这种操作方式,终究是难以持续的。于是,我们拿到拣货单,推起小推车,就开始拣货了,第一个,A001,哪种货物,需要多少,然后一路走下去。
拣货单上一般是按照库位进行排序的,大家都可以理解,免得我们在仓库里面来回走。有没有按照倒序的呢,比如说,从Z999开始?可能也可以,但是我们仔细体会一下,一个是顺序,一个是倒序,哪个更容易辨识?一般是不建议使用倒序,尤其不能接受杂序,这些都是无端消耗脑细胞的。
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仓库中的库位从出库口开始排,一直到仓库最深最远最角落的地方,我们拣货的时候,往往也是从出库口开始,拉着货一路往仓库最深处走,然后又走出来。大家是不是感觉到不合理了?
进去的时候我们要拉着货,出来的时候也要拉着货,如果货物比较多,拣料车位置不太够,堆得很高,说不定还摇摇欲坠,推起来岂不是麻烦?本来空车推100米只需要一分钟,货物堆得很满,就得走两三分钟,还劳神费力。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库位还是从里往外排比较好,拣货的时候就可以从里往外走,省时省力。
- 拣货路径涉及的第二个因素,是拣料车的行走趟数。有时候,我们费尽心思,终于排出了一个理论上最高效、最完美的拣货路径,然而一到现场开始操作,会发现有个问题:我们在安排路径的时候,往往假设拣货时只需要走一趟——拣货人员推着车,沿着设定好的路线,在仓库里面走一圈,一个订单就操作完了。
这个假设多数时候都是不成立的,主要是因为一张订单上包含的货物比较多,一趟拉不完。这个因素有时候会影响我们的路线安排,有时候不会,要看现场的具体情况。从这个因素出发,很多时候出库口放在仓库中段是最为方便的。
- 第三个因素,是订单上零散货物的比例。我们拣货的时候,是先拣整件的货物,还是先拣零散的货物?显然先拣整件的货比较合理,因为码放的规律是重货在下,轻货在上,再一个,下层放了零散的货,上面再放整件的货也不方便。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讨论库位顺序的时候,得出的结论上从仓库里面往出口走会比较合理,这边的结论是从重往轻比较合理,岂不是要我们把重货放在仓库的最里面,而把零散的小件货物放在接近出库口的地方?这当然是违背基本原则的。
所以库位顺序和零散货物比例两个要素得出的结论是互相冲突的。我们在现场进行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种冲突,并尽力协调,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常见的办法:
-
一个是在工具上着手,改进拣货车,解决先拣零散货物后整件货物不好码放的问题;
-
一个是在订单上着手,一拆为二,零散货物单独操作,自然就没什么问题了;
-
再不然就是做一些妥协,接受拉着重货走一段距离,或者先拣零散货物,拣整件货物的时候先把零散货物放一边的动作设定。
-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每个订单涉及的货品占仓库中货品总数的比重。为什么还要考虑这个因素呢?一般来说,我们拣货都以走主干道为主,然后进入次要通道,如果一个次要通道中有100种货品,然而我们只需要其中一两种,最高效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把拣料车停在主干道上,自己走进次要通道,然后拿货出来。
因为次要通道一般都比较窄,推着拣料车进去还是比较麻烦的,磕磕碰碰倒不至于,不过好像心理上容易有抵触,自己走和推着拣货车走,速度也差别很大。但是如果我们需要100种货品中的50种,最高效的操作策略就是推着拣货车进入次要通道了。
有些仓库有S型拣货路径的设计,就是说,一条次要通道,只允许从东往西走,接下去的一条,只允许从西往东走,库位顺序也是按照不同方向来编排的,这样拣货人员每条通道只需要通行一次,绝不会来回走。
这个设计有时候很有效,有时候没有必要,主要决定因素就是订单中的货品数量占库存货品总数量的比重,如果比重很低,有些次要通道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进去的,这个设计就会让人多走不少冤枉路,或者说,本来不用推着车走的,不得不推着车,难免对操作效率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如果订单涉及的货品占总货品的比重很低,甚至可以考虑把次要通道压缩得更小,拣货车也不进去,只要一个人能通过就行。不过,这样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入库时的上架操作。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按照图书馆中一些不常用书籍的存储办法,所有货架都并在一起,有需要的时候再通过机械装置打开过道。
以上是我们在规划拣货路径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到的几个因素:库位顺序、拣货趟数、零散货物比例和订单货品占总货品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