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小知识26:佛教如何看待家庭生活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家庭都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幸福源泉,好的家庭不仅可以让家人幸福和睦,也是让子孙后代能够拥有优秀品质、成为国之栋梁的基础,儒家经典《大学》也因此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实现的次第。那么如何让家庭充满温馨、和睦?佛教又是如何看待家庭的?
如何让家庭温馨和睦
拥有温馨和睦家庭大致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拥有良好的家风,家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规、加法、家训等有明确规定的(中国古代有众多家训流传下来,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另一部分是在家规家训等基础上每个人基于自身特点和身份的发挥,如通常做父亲的会严厉、坚强、理性一些,而母亲则会温和、感性、宽容一些;第二是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彼此多一些欣赏、包容,少一些对他人的要求(指与平辈及与长辈之间,教育孩子则是另一回事),多一些关怀。在家庭中,每个人的观念、习惯和性格多少都有些不同,而彼此之间接触的频次又非常高,因此即便小小的摩擦在反复出现的情况下也很容易积累成矛盾,这种情况最容易在婆媳之间出现,我们只要稍加留意,便可以从新闻或朋友那听到关于婆媳矛盾的故事。事实上小到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大到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通过谈判、沟通来解决,这样的方式不仅文明,而且成本相对较低,还不会破坏双方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学会更多的欣赏对方的优点而不是对缺点斤斤计较。
佛教如何看待家庭
由于和尚、尼姑需要剃度出家、离开父母亲人、不能结婚生子(大部分佛教国家都是如此),这使得一般人对于出家修行望而却步,甚至排斥佛教,但是,佛教对于修行是否必须要出家并不强求,在家弟子同样可以修行,而且,事实上佛法对于在家弟子也是非常照顾和关怀的,在众多佛经所记载的法会中都有在家弟子(如普通信众、国王、宰辅大臣)的参与。
那么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在家信众应该如何让家庭和睦?如何在此基础上让自己的修行精进?在佛教看来,在家信众拥有社会成员和佛教信徒的双重身份,但社会成员这一属性应该是基础和优先的,因此在家信众首先应该尽到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如孝敬父母、教育子女、挣钱养家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布施(即帮助他人)、念佛、持咒、诵经、坐禅、拜忏等等,通过这些可以增进我们的智慧,智慧增长了,则不论对于家庭事务还是离苦得乐、解脱生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