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F74期DISC+认证班翻转课堂第4天
今天是DISC线上课堂的第4天,主要讲述了DISC测评软件的使用以及在个人测评和团队评估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个系统去帮助我们去实现目的。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起整个地球。可是他忘了在撬动地球的时候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杠杆才行。而DISC工具也好还是所有的人才测评工具好,其实就是我们手头上的那个杠杆。
DISC测评系统是一套商用的人才测评系统,所有新生上课的时候,海峰老师已经买了五分的测评报告送给大家去使用它。我们通常使用的是叫做典型版的,一般的标准版是0.75个点,而其他简单测评只用0.25个点。这个可真正是福利啊。
商业部分包括了工作分析报告和团队分析报告。工作分析报告是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置上面,现有位置上的人可以通过这个报告更好的去了解自己的角色性质去化解其中的每一个冲突,并且根据工作环境的需求适时调整自己DISC的四个方面,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并且能够寻求更好地发展。或者,我们也可以通过个人的测评情况去寻找适合个人发展的岗位或者环境。
团队报告会告诉我们这个团队的组成是什么样状况,团队里面成员具有什么样的特性,采用什么样的决策风格?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包括团队里面的领导者特质,会对团队产生哪方面的影响?团队成员会跟他又产生的哪些负面影响?这些内容都会有详细的这样一个分析,让我们更快速的去探知团队、了解团队,从而更好地去激发团队,使之能够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
工作报告最初被研发出来的时候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去做好招聘工作。但后来发现对于一个团队内部人员来讲,也有这样一个需求,所以系统提供了这样一个另外一套问卷来对工作岗位去做深入的分析。
系统认为每一个工作岗位可能都会有一个相应的角色需求,如果我们能够找到符合角色需求的人,至少在个性维度,这个人就能够很容易的融入到这个工作本身而不需要自身做大幅度的调整。能够有效保证新加入的同事可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同时能够快速的成长。这样,也可以保证我们在集团内部进行轮岗的时候,这些被轮到的人可以快速的去适应岗位的需求。
如果要实现这样一个目的,需要我们首先建立起对岗位的认知,认知系统的建立有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一套关于工作的分析问卷,去解读去填写,然后去了解这个工作的角色需求是什么样;
2、复制该岗位一个绩优者的个人分析报告来当工作常态,以其作为参考标准来进行分析,按照这个模板进行招人或培养;
3、根据数据库现有模型进行对照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微调。
只有对目标岗位分析非常熟悉或者对DISC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可以尝试创建岗位分析问卷,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用系统中提供的模型进行相应问卷的创建。
在建立一份工作问卷的时候,建议邀请多方面人一起讨论,因为越多人参与进来会对这个工作岗位的认知可能更全面。例如:
1、邀请目标岗位的当事人和主管一同填写岗位工作分析,填写完后进行比对,看存在哪些分歧,并寻求多方了解;
2、通过第三方工具来帮助一起建立共识,会对各方接下来的合作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
3、选择一个绩优者的分析报告来进行岗位模型的创建。如果这个人的这种三张表的一致性特别高的话,就选择了外在分析表。因为外在指的是他在工作中,对自己表现所呈现的特性,所以外在表比较接近绩优者模型。
在人力资源的运用过程当中,一般是根据岗位要求招人,很少因人设岗。但是,在目前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我们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小,规模又要求比较灵活的时候,每个人的角色需求已经不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很多时候是一个灵活、会随机调整的状态。所以因岗寻人和因人设岗,我们都可以很好的去通过这个软件来实现。
每一个组织和每个团队都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快速的了解到团队内部的状况,一定会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高效率的推动。
联系人分析报告是一个独立的模块,最初被研发的时候,他其实是希望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可以去了解一些很重要的人,不需要他填写问卷。你可以通过对他的观察,然后填写一组十二道题的简单问卷,然后判断这个人的这样一个行为倾向,到底是在哪个维度。系统会通过你的判断,产生出一个联系的报告,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的主要的概况以及沟通过程中,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例如他的典型行为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跟他相处?相处的时候有哪些禁忌?了解到这些之后,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就能够规避不必要的麻烦,达成充分、高效沟通。
这部分主要讲了三点:
1、密码修改;
2、数据导入/导出;
3、报告语言设置,根据被测者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语言,可以输出相对应的报告;
4、如何有效进行数据备份/恢复操作,在线系统则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后台云端会自动备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好用,但是也要看使用它的人能不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来讲,所以必要的练习以及相应的学习还是非常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