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来走去|只有没看懂,才会觉得随便谁都能拍
我在拿到《走来走去》之前,不知道刘涛是什么人,摄影画册是什么风格。
之所以买这本书,原因两个:
第一、在所有的摄影画册中,它最便宜,我随便能够买得起,也随便买得到。
第二、在线上买了两堂摄影课。一个是所谓的老法师风格,一个是偏艺术的手机摄影师,他们不约而同地推荐了“抄表工刘涛”和他的《走来走去》。
我一直以为抄表工是他的网名,因为这个名字用来做网名很酷。我暗自揣测,这个人用“抄表工”自喻自己拍照的经历,但拿到书,我才知道,原来刘涛的职业是水表抄表工。没有那么多故事,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仅仅因为他的职业如此。
拿到《走来走去》我先翻了翻,这是一向的习惯。
我看到好些熟悉的照片,这些照片曾在两个老师的课程里作为案例多次出现,被深度分析高妙之处。
当然,更多的是未曾见过的陌生照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所有这本书里的照片,跟平素看到的照片大不一样。大多数照片精心对焦构图调光,深度后期,只等360无死角才肯面世,容不得一丝不完美。《走来走去》里的照片,它们太随意了,仿佛作者随便拿起相机随便咔嚓了一张。
同事偏过身来问我看什么。我给她看,问:“摄影集,你觉得怎么样?”
她看了一眼,说我老公都能拍出来。她老公,虽然拥有三支镜头的相机装备,但拍起照来,依然有把人往丑里拍的嫌疑。
翻开书的一刹那,我也有这样的错觉和疑惑。但别人这样说,我不太乐意,那不是说我瞎嘛。我不知道怎么辩驳,只好弱弱地说,好些人都推荐他,肯定有好的理由,只是我们没欣赏到而已。
我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证明自己眼光不俗。
终于在这个周末,在小孩睡午觉的间隙里,我翻完了这本《走来走去》。
我在网络和课程里见过的图,那当然是比较出彩的图,比如在座位上看着手机微笑的男孩与旁边海报上笑容满面女孩之间形成巧妙地呼应。
另一些图,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图很多我一时间看不出好坏,有的我不免产生很普通的感觉。
但,好像又有点不一样。
虽然用构图、用光来框,不一定是一张合宜的图,但,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彩,如同少女热恋时眼睛里的灼灼神采。他的照片,虽不是拍美女,甚至没有人物,但每一张都明眸善睐,是活的。
那些一排排的垃圾桶活了过来,那张折射出鱼头的塑料纸活了过来……。
那个出现在晾晒被单后的维纳斯仿佛变做贤妻良母在晾晒被单;而那个探出半个身子窥探的旗装模特,仿佛要约着离家出走。如果给皮克斯看见,大概可以拍一部“模特总动员”,呈现石膏绘画道具模特、塑料服装道具模特的精彩传奇。
如果开在人来人往马路上黄色的挖土机没引起你的注意,另一张老人独自背手默默看着已经推倒等待重建的拆迁废墟,你绝不会无动于衷。
有的照片内就充满了戏剧感:大街上,婴儿车和老人的轮椅擦肩而过,一个如同朝日东升,一个则是夕阳西下……
有些场景,在眼前每天上演一遍,大多数人也没有发现。而刘涛能够捕捉到它们,呈现出来。
大概有人认为他专注,坚持数年如一日的拍照。这不就是专注吗。
说起专注,专注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有的人十年坚持在某个工作岗位上不挪窝,那也算一种专注。但,无用。
只有热爱,才让他的专注有意义。他眼里心里只有摄影一件事,他的触觉生出天罗地网,捕捉过往的画面。
刘涛的照片,没有居高临下的俯视。他也是街道众生相的一员。他镜头下,其实是很多人熟悉无比熟视无睹的日常。直到看到照片,我们才知道,那些场景全都没有错过,一幕一幕印在我们心里呢。那不是刘涛拍的照片和作品,那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场景,每一丝空气里都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这些照片,可能是每个人身边的一个瞬间,太日常了,所以才会有人说,他老公都能拍得出来。
当这些瞬间在我们身边发生时,我们可能在思索着菜米油盐,在看手机,根本不直到它发生了,或者即使看到了也不过一晃而过。刘涛,举起相机将它们凝固在那一瞬间。
刘涛早已经成名,在网上曾火得一塌糊涂,甚至跟国外知名摄影师一起参展。但他依旧是抄表工刘涛,大街小巷地抄水表,依旧只能在中午休息和下班后去做自己最爱的街头摄影。不是没有机会。刘涛不考虑商业。不是说商业不好,商业片拍得好的人大有人在,他怕出发点变了,不再是自己热爱的东西。他说,没有一个杂志社会让一个摄影师长期去拍无主题的片子;还有他拒绝商业摄影拒绝讨好网友的理由。看起来有点傻,但他是冷静理智的,没有被赞美喧嚣冲昏了头。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他不趁着热乎气挣钱变现,依旧走在自己最爱的道路上。只有纯粹的热爱才能做到吧。
这本书还放了一组他女儿刘小米的照片。同样的,不那么美。看起来非常像朋友圈里那些九宫格。我想,这些成长的瞬间,孩子每一个真实的表情,比起美仑美奂的照片,更有成长的意义呢!
刘涛在书里对女儿说,爸爸在30岁有了第一台相机,通过拍照认识了自己的渺小和世界的庞大,你长大后要真的去世界看一看,爸爸不会拿你当自己生命的押宝,因为你是自由人呢。
注:图片来自《走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