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谈我手写我心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学习与思考

2020-10-30  本文已影响0人  同德三略

笔者近日拜读了《中国工业经济》刊发的《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一文,感觉很受益。特将笔记摘要与读者朋友分享如下:

一、当今中国区域发展面临两大核心主题,即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平衡发展,到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转 变,目前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渐进式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九大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之一,并将其写入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 是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战略。

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是近几年才蓬勃兴起的一个新的核心主题。由于中国各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显著不同,决定了各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区域发展的主基调。

思考:企业在制定“十四五”战略规划时,对经营版图的谋划必须考虑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结合市场竞争格局,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制定相应的拓展方案。普通企业的决策往往建立在管理层对市场的直觉经验上,没有系统地分析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导向,对潜在热点缺乏敏感性。优秀企业通过组织学习、借智外脑、知识管理等,始终保持对宏观发展环境“势”的认知,科学决策顺“势”而“为”。

二、“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成效显著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单设一篇,除了以四大板块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外,还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和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单独成章。 2017 年,中央决定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8 年以来,中央又先后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区域战略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相互支撑、有机耦合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体系。

201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 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归纳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八大机制,即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合作机制、区域互助机制、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和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并明确了分阶段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为新时期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指明了方向。

思考:“十四五”战略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以对“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的评价为前提的。“总体战略成效显著”这一结论表明,“十四五”战略规划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新型举国体制等,机遇和挑战对所有的企业而言都是空前的。普通企业以业务视角研究市场,期望投资获利。优秀企业则会以战略视角研究城市、区域、全球,谋求建设者角色,赋能生态圈。

三、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尽管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和西北地区多个省份面临经济增长不景气、投资下滑严重等问题,南北差距加速扩大,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新的关注点。 同时,中国区域发展还面临区域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蓝海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思考:国企和民企的经营决策逻辑是有差异的。国企在改革、发展、稳定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方面是责无旁贷的。而民企必须守住底线再谋发展,对于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谨防某些地方政府有意无意设下的招商引资“坑”。此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各自的经营决策逻辑也是有差异的。企业间的互相模仿失败多于成功,往往可归倃于对成功者行为背后的逻辑知之不全。

四、构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 深化完善“4+X”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4”即继续实施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并根据形势变化赋予其新的内涵;“X”即根据新的形势和国家需求,深入实施并拓展重点带区发展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

2. 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1)构建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三横三纵”国土空间开发主架构。“三横”是指以路桥沿黄河通道、沿长江通道和沪昆通道为三条横轴,“三纵”是指以沿海、京哈京广和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2)建立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要载体的增长极网络。 世界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 4 个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涵盖山东半岛、海峡西岸、辽中南、哈长、中原、江淮、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兰州—西宁等 10 个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包括冀中南、东陇海、太原、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宁夏—沿黄、天山北坡、藏中南地区等 9 个城市群或城镇密集区。(3)制定实施国土空间开发负面清单制度,提高空间治理施策精准度。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明确到 2020 年底,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和落地。

3. 实行陆海统筹和三线协调开放

(1)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构建由辽宁丹东到广西崇左的“C”形沿边开放经济带,通过沿边开放经济带的建设来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开放力度。(3)统筹陆海发展,全力培育三大海洋经济区。

思考: 这些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应引起企业的重视,组织内部研讨,作为重大决策的必要依据。

五、支撑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

为推动形成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应实行差异化的空间管控和区域援助政策,尤其要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共同富裕要求,对那些陷入困境或面临诸多困难、发展水平低、潜力较大的地区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除继续支持老少边地区发展外,重点是帮助东北地区脱困振兴和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发展,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一体化。

1. 积极帮助东北地区实现脱困振兴

加快推进东北地区产业重组和转型升级。核心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主导优势产业链重构,大力发展轻资产、知识密集、吸纳劳动力高且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从而缓解东北地区的就业压力。

东北与东部发达地区三省四市的对口合作机制已建立。 东北三省与东部三省:辽宁省与江苏省,吉林省与浙江省,黑龙江省与广东省;东北四市与东部四市:沈阳市与北京市,大连市与上海市,长春市与天津市,哈尔滨市与深圳市;

2016 年国家发 展改革委出台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 年)》,涉及交通 基础设施、产业项目、保障和民生工程等领域,投资总额 1.6 万亿元。

专项投资发展基金通常有三类:一是产业投资发展基金。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基金。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基金。

2. 大力培育中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中西部地区具备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的第一梯队候选地区,可以选择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第二梯队候选地区可以选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会城市,例如,西安、合肥、郑州、贵阳、南宁、昆明、兰州等。 这些地区应该在推进中西部高质量工业化中起到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依托中西部中小城市建设一批专业化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大城市综合性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相呼应,共同推动中西部形成多层次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3. 制定实施相对贫困地区扶持政策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推动减贫战略和政策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既要巩固全面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又要着手建立减少相对贫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实现转型。 在全部贫困县实现“摘帽”和现有贫困地区政策退出之后,国家仍需要对相对贫困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给予政策扶持,以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4. 加快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一体化

(1)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和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率先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加快其内部一体化进程。(3)在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4)在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布局中,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空间均衡相协调,避免“新基建”造成区域分异加剧。

思考:对这些具体的举措的制定逻辑、出台背景、配套条件进行分析,结合企业自己的调研,预判政策运行的效果,作为重大决策的必要依据。

本文已转载至微信。若对作者更多文章感兴趣,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同德三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