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0《“母亲这种病”》第一章:为“母亲这种病”所

2018-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白兔的奶糖工坊

【摘抄】

1、无论是因为孩提时得不到足够的母爱而不断渴求,还是被沉重的母爱压得快要崩溃,他们都一直背负着母亲这座十字架。越是年幼时得不到足够母爱的人,越想获得母亲的喜爱和认可,便一直对母亲怀有执念。纵使得到各种各样的爱,但如果最核心的部分缺失,也会导致人无法长大,无法脱离对母亲的依赖。

2、得不到母亲喜爱和认可的伤痛,会在不知不觉中化作自我否定,持续威胁自己。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人生也是逃脱与克服这种自我否定的过程。但是,那异常沉重凄惨的伤痕,就像附着在身上的诅咒一样,持续伤害他们的人生。伪装得再好,也只是把心底的空虚与不安隐藏起来而已,问题依然存在。一旦遇到某种挫折、失去某个重要的东西,就会无法继续伪装,努力维持的平衡也会轰然崩塌。

3、不管生来拥有怎样的母亲,孩子总希望被疼爱。越是无法得到母爱的孩子,越会随时窥探母亲的反应,想知道怎么做才能得到疼爱,于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扮演“好孩子”。即使是不断受到母亲否定的“坏孩子”,也有同样的想法。

4、孩子远比父母单纯,不管父母的想法多么可耻,孩子都会无可奈何地接受,并努力响应他们的期待。孩子想得到父母的爱,这种心情比任何事物都要纯粹。

5、他们的母亲只认可毫无缺点的“好孩子”,哪怕有一处做得不够好,母亲也无法满足,还会针对这一处猛烈批判,使得孩子过于追求完美,只有做到完美无缺,才能缓和内心的自我否定。

6、母亲不是令人舒心的港湾,反而会扰乱他们的内心,可悲的是,越是受到不稳定关系折磨的人,越会出现这种见到母亲就情绪低落、内心受伤的现象。他们会思考自己怎样才能取悦母亲,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然而母亲却丝毫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口不择言,随口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7、相信周围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助力,这种感觉就是基本的安全感。无法获得安全和安心、感觉自己孤立无援的人,他们会对否定意见做出过激反应,并被琐碎的事情伤害。即使面对支持自己的人和最重要的人,也容易严重挫伤对方。这是由于总认为自己会受伤、吃亏,所以情不自禁做出的应激反应。

8、对于成长过程中被关爱环绕的人来说,自己的生命是非常珍贵的,活下去理所当然。但是成长过程中不断遭受否定,被人直接或间接地指责说“你不该活在这个世上”的人,时常会对自己生存的价值产生疑问,认为就连活着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来自父母的连绵不断的指责,迟早会牢牢控制孩子。 

9、有些人之所以会产生“不这样做就无法保全自己”的想法,感到丧失生存的意义,是因为没有得到一些理所当然的东西。这固然是悲哀残酷的试炼,但如果能够战胜宿命,就能奔向超越世俗的爱和创造。

10、就算是面对抛弃了自己的大人,孩子也期盼他们能接受和原谅自己,继续与自己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母亲也许并没有把他这种纯粹的愿望放在心上,只是随意给出反馈,就连孩子呕心沥血奉献给自己的东西,也意兴阑珊。

【心得】对母亲的执念

无论母亲是怎么样的人,作为孩子,都是天然渴望得到来自母亲的爱。

如果能够得到母亲的认可和爱,孩子就能获得稳定的人格和情感模式,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被自己所爱的人爱是一种美好。

但是,如果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可,这些孩子则会衍生出各种防御和自保机制,比如,他们会努力讨好母亲,或者按照母亲的暗示来成长,以求得到母亲的肯定,但是这些母亲却不一定会满意孩子的表现,忽视甚至否认、抹灭者比比皆是。

长久以后,孩子就会下意识的想要回避母亲,这样似乎就能求得内心的平静了。可是即使是努力否认和母亲的关系崩塌的孩子,或者是用各种反抗性行为来表达抗议的孩子,他们的内心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来自母亲的爱的。回避和反抗,只是表面的现象,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依然存在,如果可以的话,妈妈请你多看我一眼吧!哪怕是责骂。

面对现实是痛苦的,跨过这场风暴也是一场悲哀残酷的试炼,但的确有人在认清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后,走向了只属于自己的人生,不用为了其他人而活下去的人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