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说“不”
“不”是最美的内在语言,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 武志红
已经成为家长的,觉得那些品质可以称得上是“好孩子”?你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哪个词?
是不是,“听话”?
我们最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而听话的孩子,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真实的自己。
真实的自己,并不等同于“自我”。这两个概念很接近,但不完全相同。自我的人,往往是只看到了自己,只强调自己。就像听话的孩子没有自己的边界,和作为家长的权威,和外界模糊成了一体;而过度自我的人,夸大了自己的边界,是侵吞了他人与外界。
自我,已经开始了对“自己”意识上的觉醒,然而也仅止步于对“自己”这个个体的认知,并没有继续扩展深入到他人,乃至整个外界的关系上。
听话的孩子在未来成长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呢?柔弱,没有主见,讨好型人格,做任何事情都急切的需要他人的肯定。另一种表现是,对待任何事情都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态度。或者总是需要外界去推一把,或者需要更高权威的监督和敲打才能完成事情。
在做一些课程讲授和辅导的时候,我承认,我很容易喜欢那些听话的乖孩子,那些不需要去“管”的孩子。他们安静的听,按照你安排的任务去做。然而,每次看到他们一完成作业就眼巴巴的看着我,希望立刻给出答案并评价他们是否正确,以及对可能错误的回答表现出的“害怕”,
每当这时,我心里都会涌起深深的不安,还有忧虑和歉意。
我很想告诉他们,人生的大多数问题,没有正确与否的标准答案。你跟别人不一样,不一定是你错,也不一定别人错。但是,我们的上升通道里,恰恰只能依靠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来考核一个人。为了方便分出等级和高下,一切必须量化,再精细的量化。
我们甚至继续把这种工业时代的量化考核标准带到了人生的各个时段,各个方面。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变成:有多少证书,有多少具体的财产。。
请问,如何量化一个人有多少温柔,有多少爱心,有多少正直?
太容易说“是”,让我们的对话和关系越来越不走心。貌似很客气,很友善,但那种消极,封闭,几乎是沉睡状的态度,从眼神语气中一下子就会被感知到。
在这里,讲一点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是一个常常把"爱,明亮,温暖"挂在嘴边上的人。但其实我小的时候并不是这样,那时我脾气性格其实有些古怪,有点孤僻,而且据说是非常的"目中无人"。这可能一方面跟大院出身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有关,但更多的也许只是天生性格如此罢了。
我曾经突然决定不再跟某个人做朋友。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但已经隐约的感受到,对方的性格里隐藏着某些骄傲而又危险的东西。我并没有害怕失去,也没有强迫自己妥协,虽然那个时候我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但这件事后来想想,其实并不怪她。你说谁的性格上还能没有一点点的缺陷呢?单方面切断朋友的关系,这其实就是骄傲和任性。远离人群,孤僻清高,因为在只有自己的王国里,我才是能尽可能掌控一切的国王。
而且我从小就非常有主意。
我的妈妈给我讲过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大概是我在5岁左右,她带着我在上海坐邮轮,旅行的最后一天拍照留念。摄像师叔叔给每一对家庭留影,轮到我们时,他习惯行的招呼着:“嗨,小朋友,笑一笑”。据说当时我脸定的很平,带着甚至有点嘲讽的口气对他说:“有什么可笑的?”。当然那个无辜的摄影师叔叔,被我噎的半天不知道该作何应答,整个旅行团的人也都被惊得鸦雀无声。
是不是真的性格决定命运,总之我后来的人生也是颇为的“与众不同”。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忘记了原先的自己。女孩子最讨喜的性格是什么呢?大概至少要具备温柔,文静,懂事。看起来似乎是从阴郁傲慢,到乐观的转变,但其实这里面,一直隐藏着底层的浓浓的自恋。
阴郁傲慢,是因为觉得这个世界不配我对它好;
然而很仙,则是另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在"爱戴"这个世界。可内心戏呢?:“咱是谁啊。谁能有我好,有我善良?是吧。”
我有这样的知觉,却非常想面对真实的自己。直到有一天,这种并不稳固的"善良"撞到了一堵"拒绝的墙",而被反弹回来的时候,我才又必须开始去面对。虽然我内心极力的渴望成为“温柔,友善”的人,但它目前是仅浮在我的表面的“自我实现预言”。它尚不牢固,更不深入,它还没有真正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
我追求的温暖,是源于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友善很好”。
最后我们再讲点关于“自恋”的问题。这章的一开篇,我们提过,自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点,我们无法克服或者避免,而且无需这么做。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给我们的自恋升级。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具有拖延症的人,一方面是由于真的“懒”,然而本质上却是源于自恋。因为害怕自己一旦行动,事情的走向和结果会暴露出来自己的不足,从而伤害到这个“全知全能”我的形象。或者因为觉得无法做到完美,因而迟迟无法开始着手,非要等到一个万事俱备的完美时刻。这些,本质上都是出于自恋。
我们说克服拖延症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即,马上开始行动,不管条件准备的是否充分,不管其结果会不会如我们所预期,完成,总是好过完美。当你真正开始行动,其结果必然会打破你自己想象出的自恋形象。而因为行动,你在经历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增强了你真实的自恋。这种自恋,就是有根之水,有源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