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互联网+的掘金潮,不想再错过下一个风口(一篇看懂区块链)
勒索病毒这几天肆虐狂暴的席卷了全球,各级政商民众严阵以待。
但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勒索病毒索要的赎金不是美元、不是英镑也不是人民币。而居然是5个比特币,这个在普通人看来很小众很虚拟的货币单位。
比特币自2009年1月3日问世以来,历经追捧、狂热、质疑、暴跌、复兴等各个阶段,其获得的关注度和交易价格也在争议声中盘旋上升。到目前为止,一个比特币已经卖到1万多人民币。
比特币到底是什么?自有互联网以来,各种虚拟货币的尝试就层出不穷,但都摆脱不了昙花一现的宿命,而为什么比特币却能一枝独秀?支撑比特币运行的基础架构又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基础架构是一项技术革命,终将引领又一次社会变革的浪潮?
说明白这三个问题,得先从比特币的产生说起来。
1
比特币是人类在探索构建「去中心化的高效组织」的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推翻集权和追逐自由的进化史。时至今日,对自由的追求也从未停止,因为自由,本没有实现。
怎样的组织结构才能算一个自由的结构?而身处其中的成员能够充分自由的表达和选择自己的意志?
简单描述,就是在这样一种组织结构中,每个人都是独立而重要的,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并不需要一个集权中心发号施令。
同时,由于存在于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共同的原则,使得每个追求自由意志的人,都能够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而这些个体选择的合力作用将不断增益于这个组织整体。
典型的例证就是市场经济。
完全充分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理论中。
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自由导致低效,而追求高效必将走向集权之间的矛盾,使得各种经济体都是在自由与集权之间做相互的妥协。
为追求经济体中的成员能够高效安全的行动一致,必然存在一个中心组织担负规则制定以及对个体行为的监督和保障功能。
中心集权的优点自然是高效。但缺点也很显著,必然以剥夺个体成员的自由意志为前提,同时系统安全性取决于中心组织的风控能力。而个体交易行为因为要通过中心组织才能得以实施,必将付出相应的成本。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目前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行为,就是由证券交易所作为数据传输结算中心,同时以各家证券公司和托管银行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使交易双方最终进行交易。
这个交易的有效性就依赖于交易所这个数据中心的清算。而交易指令的发送以及交易过程都有赖于券商提供的通道服务。交易结束后的最终资金交收则有赖于托管银行的数据清算。
一笔交易受控于数个中心组织的参与,导致传输链的冗长,也使得交易成本(规费、佣金、托管费等)增加。买卖股票变更股权,我们要支付额外的中介成本,以换取交易的相对安全。
错过了互联网+的掘金潮,不想再错过下一个风口(一篇看懂区块链)另一个典型的中心化经济体就是现行的货币体系。
一国的央行作为最大的中心,掌管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调控。币值及流通性若想保持稳定,依赖于民众对政府及央行信用的认可程度。一旦这个集权中心本身出现问题,例如滥发货币、信用违约、或者安全受到攻击,那么货币体系很有可能陷于崩溃,最近的例子就是津巴布韦。
而在货币体系的流通流转环节,银行充当了中心角色,负责交易流转的记账、所有权归属清算以及确保交易流通顺利进行各环节的安全保障。
除去维持权力中心有效运转的成本不谈,如果银行记账系统受到入侵、攻击、或者交易记录被篡改,甚至银行破产,都将导致有关联的交易发生意外损失。
以上两个中心化经济体的例子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个人的交易安全性,极大的依赖于处于中心控制地位的职能部门。同时在没有更好的交易途径的选择下,为了依附于这个中心组织提供的服务通道,被迫支付相应的成本。
有没有一种结构设计,既能够去除中心组织的权力控制,同时个体成员因为个人最优利益选择而自愿遵循某些运行原则,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易,从而形成一种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交易环境?
即这个组织结构,既实现了去中心化,去控制化 ,同时又具备完整的风险控制机能,不会产生信用违约和信用危机,或者个别信用违约并不对任何交易产生危险,而任何个别交易信息的盗取、篡改或交易主体的灭亡,不会对任何一笔交易产生影响。
同时对整个系统的信息篡改和信用违约因为成本的高昂而使得情形发生的概率为0,换句话说就是参与者根本不用担心交易的安全性。
2
2008年11月1日,一位化名中本聪的人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文章,宣告了这种构想的实现。
根据中本聪的设计,这整个电子现金系统就相当于一个大账本,而参与这个系统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作为记账系统的其中一个节点。期间发生的每一笔比特币(电子现金)交易都由各个节点记录在存储设备上,相当于记账。
那么谁拥有记账权,将是决定这个系统是否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的关键。
中本聪是这样设计的:每一个节点都有记账的权力,但每一次记账具体由哪个节点实际执行,则由所有节点竞争确定。
而这个竞争规则就是得到所有参与主体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市场机制。
在中本聪的系统中,这个这个竞争规则叫做「工作量证明(pow)」。即各个节点获得记账权力的概率大小由节点的计算能力来决定。对计算能力的评估体系就是「工作量证明」。
所以每个节点的参与权是公平的。同时,获得了记账权的节点将记载的交易记录传输到其他所有节点,并加上时间戳。
这相当于无论谁充当记账的角色,每一笔交易都将在每一个节点留下记载。所有的节点都拥有全部的交易信息,而且每一个节点都能够根据时间戳找到上下游的节点,这将杜绝交易数据的丢失或是恶意篡改。
因为任何一笔交易,在每一个参与者的信息载体上都将留下痕迹。这就像一个账本被复制了无数次,销毁一个账本,交易数据不会发生任何影响。
同时获得记账权力的胜出节点还能获得比特币奖励,这个奖励机制成为节点自愿遵循并参与算力竞争的动力。
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节点只需根据自身利益行事,出于“自私”的目的进行的竞争,最终造就了保护系统安全的庞大算力基础,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每个节点记载交易信息的存储区域,形成一个「区块」,而各个区块因为信息的传输而前后相连,形成一条长链。因此这个链条系统就被称作「区块链」。而比特币就是承载在这个公开透明系统上的数字货币。
错过了互联网+的掘金潮,不想再错过下一个风口(一篇看懂区块链)看明白这样一个记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不难理解比特币存活下来的原因:
比特币存在于一个去中心化的公开透明的记账系统上。
这样一个系统,解决了中心化记账系统的弱点:一旦这个中心出现问题,如被损坏、被篡改,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危机或者崩溃。而每一笔发生在这个系统上的交易,都将被公开透明的记录在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节点。若要篡改或破坏这笔交易而付出的违约成本大大超出了违约价值,实际上消灭了违约动机。
这使得参与系统交易的双方,只需要达成交易意愿就可以放心进行交易结算,而不必费时考察对手的信用、资质,以及被迫通过第三方机构寻求交易保护。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因此,真正重要的不是比特币的出现,而是支持比特币运行的这样一个系统的设计——「区块链」。
比特币是这个完美设计得以实际应用的现实证明。
3
从设计原理上就可以预言,除了数字货币,区块链可以承载任何一种能够用数字形式进行价值储存或转移的凭证。比如股权、债权、产权、版权、合约甚至公证等。
仍以股票为例,如果依托区块链系统,交易所、券商、银行这些中介将统统消失。所有的交易不需要登记确权,只要在这个系统发生任何一笔交易,成交即清算。
且所有交易数据在每一个节点都有记录,每一笔数据都公开透明,杜绝了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非法获利交易。
同时交易即清算的运作流程也缩短了交易过户变更所有权的时间,点对点的去中介化特性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而所有节点同时记账的方式维护了交易安全。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区块链最大的作用,就是实现了价值在互联网上的传输和转移。它的技术 ,将使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跨越到价值互联网。
我们现在都知道互联网的诞生使得人类信息传输走上了新纪元。互联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的传输可以在一瞬间完成对全球范围的传播和接收。打破了信息壁垒。
但互联网,并不天然具有对信息价值的保护机制。我们可以获得信息,同时可以篡改、盗版甚至消除信息。因为互联网只具备对信息储存和传播功能,但不具备对信息之上所具备的价值(交易价值,例如版权、所有权等)的储存和转移功能。因为获得信息太容易,但为信息价值付出对价并没有约束机制。也就是违约成本非常低,使得信息丧失了交换价值。
区块链的技术革新,实现了互联网上价值的转移交易(时间戳标记、所有权公告)。同时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价值流转变为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
区块链如同互联网一样是一种技术手段,但这种技术手段的出现,将给社会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想象区块链的崛起将在未来颠覆人们对很多行业的认知。
但是,区块链技术才刚刚进入初始阶段,相当于90年代的互联网,其巨大的商业价值还未显现。
虽然现在人们对区块链的认知热度逐渐升温,但很多基础技术架构还远未完善,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的现实价值很有限。
只能说不要高估当下的变现价值,但未来的想象空间无限巨大。
如同互联网刚刚出现时,因为对想象空间的过分渲染,在一波热炒之后,人们却失望的发现互联网并没有带来太多改变,没有体会到所谓的商业价值,随即泡沫破灭。
囿于当时技术水平的局限,很多想象还不能瞬间实现。但随着技术壁垒的逐一突破和创新,后来所发生的巨大变革以及前所未有的商业变现证明了互联网价值远超当初的想象。
错过了互联网+的掘金潮,不想再错过下一个风口(一篇看懂区块链)所以,目前的区块链还仅仅处于基础的技术搭建当中。基于此而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也仅仅处于概念阶段,并不具备实现的技术条件。很多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概念,不过是打着互联网的旗号,新汤装旧药而已。
比如P2P借贷、众筹、互联网理财、以及各类线上虚拟货币(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坊等除外)等实际上是借新名词混淆视听,而行灰色产业链之实。
以P2P为例,设计初衷是非常好的,基于区块链点对点价值传输的信用系统,实现个体间的资金整合。
但保证其实现的这个系统平台,事实上技术条件并不完善,甚至根本还不存在这个领域的区块链系统。
很多P2P平台之所以变成了跑路平台,因为其运营者受到技术条件的局限,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去中心化,(其本身就是一个集交易撮合、记录、风控于一体的超级中心),同时又不具备传统金融中心化机构(如银行、券商)所具有的信用保障和风控能力,导致自己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怪胎,成为更大的交易风险的集散地。
但相信随着未来相关技术层面的解决,这些具有前瞻性的商业前景必将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无论是在互联网金融,甚至物联网、知识产权等等领域,都会有超越想象的发展空间。
提前看到这个浪潮趋势的弄潮儿,做好充足的准备和等待,必将成为下一波区块链+浪潮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