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电影社简书电影院电影

你的人生是配角吗?

2018-07-23  本文已影响44人  知了光影阿甘

01、

她上一次在金马拿奖,还是在22年前。当时参演的片子是杨德昌的《独立时代》。

2015年,凭借《踏雪寻梅》,她以为时隔多年,可以再次获奖。

结果没想到的是,帮她再次捧回金马最佳女配的却是这部片子——《一念无明》。

新导演,小成本,投资只有200万,她的戏也只拍了一天。

一天拍摄,几幕剧情,就拿回了金马奖。

这奖,金燕玲拿的多轻巧。

相比吃瓜群众们成为人生主角儿的难度,一个演员,成为一部戏的主角,可能要更难一些——至少在结婚那一天,吃瓜群众们是一定会站在舞台的中央的,甭管吃饭的群众愿意不愿意听,你都可以聊聊。

但好多演员,可能这一辈子都只是配角的命。

常演主角的明星,数来数去就是那些个,更何况老人去了,还有新人来,不当主角儿,演戏这碗饭,是不是也还得端着?

金燕玲就是这么个配角,演过大导演的神作,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也演过一堆烂片儿,像《逆战》、《北京爱情故事》。

即便是参演《一念无明》这样的小片子,也还是在演配角,只不过这一次没有薪酬,是曾志伟一个电话喊过来的。

一天的拍摄,全都是情绪超级饱满的戏,动不动就痛哭,骂人,打人,金燕玲饰演的妈妈负能量爆棚。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调动如此大量的情绪,还拍了好多好多条。看过片子就知道,她这奖拿的并不轻松,不是老戏骨,hold不住这种情感张力。

或许,这就叫厚积薄发吧。

演着,演着,几十年下来,金燕玲就成为了所谓的黄金配角,虽然没有拿奖拿到手抽筋,但金像、金马的最佳女配奖,搬了好几座回家。

金燕玲《一念无明》剧照

02、

配角的人生同样精彩。

相比金燕玲,余文乐一直以来都是靠颜值当主角儿的主。但这一次,他靠的确实是演技。

一把年纪快要奔四的人了,饰演一个年轻人,哭的时候,脸上的肌肉在微微的抽动,让人忽然忘记了以前那个一脸木然的余文乐。

他演的年轻人是一个人生的大配角儿,生活没有精彩,只有绝望。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宠爱的是他的弟弟,弟弟也一直是那个“读书很好,没人雇得起”的人,男主则一直是个“扑街仔”。

似乎每个人的负面情绪都可以倾倒在他这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垃圾桶。

都说乱世人命比狗贱,导演用这片子告诉了我们,在太平时节,一个配角的人生,到底能衰成什么样。

这是一部讲述躁郁症的电影。躁郁症的成因蛮复杂,但这片子的阐释却够清晰:

一个人可以做配角,可以被漠视,但是不要被当作夜壶,想用的时候拿出来,用完了就踢的远远的。

母亲想起自己嫁人前,家族有钱,追求的人多,忽然又想到她现在的困顿,于是满腔的情绪全都发泄在了男主的身上。

女友一边痛哭,一边讲“我恨你!我好恨你!”然后咬着牙说,但我信神,我宽恕你。

看,多么高高在上的姿态,与你们这些个凡人,又是多么痛快的切割。

这些个时候,与其说男主是个人,倒不如说是个道具。

更可悲的是,人们一旦发现男主发了病,看过来的眼神,就仿佛是在看一个异形。

父亲会在枕头下藏一把锤头防身。

会跑过来讲“我都不知道你要怎样!你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呀!”

男主的病在超市发作,市民们围在周边,热烈交谈,拿着手机拍摄,上传社交平台。

看,100多年过去了,鲁迅的同胞们还是那么喜欢围观示众。

这些个时候,与其说男主是个人,倒不如说是个怪物。

男主本是个极善良的人,所有人的情绪都宣泄在他的身上,只有他在默默承受,病情刚有好转,就心疼邻居家的小孩,带着他种花。

但不管怎样,反正好像没有人把他当人看,也没打算关注他怎么想。

这个配角的人生里,似乎只有大片大片的黑。

03、

《一念无明》是香港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的片子,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发掘电影新人,为年轻导演资助拍摄经费。

由于是公款资助,所以经费很少,最多不过几百万的样子。

黄进拿到这笔钱之后,16天就拍完了片子。

要说片子好,还不如说剧本好。这个根据香港真实事件改编的本子,是黄进和女朋友陈楚珩共同创作的。两个人上大学的时候,就在一起写剧本。

和金燕玲一样,曾志伟,余文乐也都是零片酬出演。导演靠这个片子,拿了好几个导演奖,事业算是浮出水面了。

评委们推荐这片子的时候,大多会提到片子对普通市民生活的关注。

香港电影这些年虽然在走下坡路,但只要是聚焦小人物的故事,好片子就扎堆儿,像《岁月神偷》、《天水围的日与夜》等等。

相比那些个片子,《一念无明》更加直面惨淡的社会和人生。

霓虹灯下的香港,地少,房价贵,粮食、水、蔬菜、水果全都靠进口,物价高,工作竞争激烈,工作压力也大。

据说一个白领一个月的日常花销要在2万左右,但普通白领的工资也就在2、3万左右,在香港买房子是挺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片子里,女友和男主提到供房子的时候,余文乐的神情一震,马上转移话题;余文乐发病之后,女主对他的恨,也主要是来自男主破产,房子断供,导致她独自背负巨债。

就像片子里所演的一样,很多香港普通人,和曾志伟饰演的陆港司机父亲一样,是要住在密度像蜂窝一样的公屋的。

真实的香港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在香港的大街上,面色凝重、步履匆匆的大多都是香港人,神采飞扬,慢悠悠行街的往往是大陆客。

在这片子里,高生活压力下的香港普通人,其实也都是生活的配角,压抑,无助,随时可能破产,就像男主的朋友, 刚结婚不久就因为工作压力跳楼了。

所以,现实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互助社群,虽然互相倾诉,但想救的都是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就不足为怪了。

04、

《一念无明》片名来自佛法,大概意思是人们会做思想情绪上的奴隶,有很多妄想烦恼,这些都是无名烦恼,只有断了一念无明,才有可能成了佛道。而一念无明之前,应先求明心见性。

导演用这个片名大概是希望重压之下的香港人对自己要多想得开,对别人也要多些同理心,少一些冷漠吧。

尽管香港人如此冷漠,但导演还是悄悄露出了自己对大陆人的立场,不露声色地讽刺了一个大陆人的愚昧、麻木和自私:

邻居家来港生了儿子的大陆女人,不仅给自己儿子的脑袋上扎针,以为这样小孩子能更聪明,还拦着儿子和男主交往,在超市看到男主发病,不仅没有救助,还伙同邻居逼迫男主父子搬家。

本片的其他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浮世沉浮,但要说面目可憎,大陆女人是排第一位的。

好在女人的儿子,这个香港出生的小孩,还没有被俗世沾染,隔着墙壁偷偷给男主念《小王子》听。

这一点小小的同理心,成为了男主生活中少有的一丝温暖。

这或许是年轻导演的下意识为之吧。一念无明,恰恰是来自于人的偏见、隔阂和局限性,看来谁都无法幸免。

众生皆如此。

影片开头,导演给了一个意向明显的镜头:男主坐在狭窄逼仄的屋子中,俯拍镜头下,犹如一头困兽。

躁郁症发作的时候,人会被悲伤、难过等各种负面情绪所包裹,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

到影片结束,导演又给了一个镜头语言,男主站在开阔的天台上,云淡风轻,抱着不再打算逃开的父亲,说“没事了”,于是整部片子的压抑情绪慢慢化开。

每一个配角的人生都有各自的心酸,在帝都的大雾霾下你我何尝不也是一个个,奔走的配角,对一个配角来说,要的不是敷衍,可怜,或者同情,更想要的恐怕是关注和陪伴。

上一篇:你的乡愁在哪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