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散文每天写1000字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读后感|我不需要被定义以及贴标签

2019-01-26  本文已影响4人  阳光终南

文/阳光

摄by 阳光

读完张根的《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感触颇多,两万三千字,我整整读了四遍,都还是意犹未尽。

他写的很真实,不是为了体验生活,而去送外卖,而是真的觉得不想日复一日的生活,想找一把刀刃,磨刀石,找自己想找的答案。

我不知道自己处在这样的一个年龄应该有怎样的生活。

18年我22岁,虚岁23,应届毕业生。几经周折,找到一份拿的出手的工作,家人满意,同学羡慕,自己也沾沾自喜。可是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至今我也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22岁的人生,我用着不好不坏总结着。而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所遭遇的一切。

找工作的迷茫,母亲生病住院,父亲工地工人受伤,17年留下的官司缠身,年仅十五岁的弟弟,处在高中紧张的学习阶段。当时整个家都快崩溃了。

忙前忙后的跑医院,工作的被动,哭不完的眼泪,见不到光明的黑夜,谁也不知道,我们还能怎么办?

也就那样稀里糊涂的走完,历经半年的时间,一切都开始好转,母亲身体恢复健康,工人也开始痊愈,我们工作的人开始认真工作,上学的开始认真学习。

在那段看不到明天的岁月里,每天用工作麻木自己,下班路上的哭泣,熬出来的胃不舒服,以至于五月初开始低烧不退。

有时候人的生活就是那么的不如意,俗话说好事成双,祸不单行。一点不假,反正已经如此了,那也不在乎再多点。

小时候我就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反正人生总要走那么一遭,我凭什么非得和同龄人走一样的路。

不,我偏不,命运的枷锁,一次次的锁紧,我一次次的敲击着,不为别的,我不服气,也不妥协,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我只想让自己无悔于自己的人生。

从小到大,还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习考试,可是越长大越发现,生活怎么就是这么跳不出的这个怪圈:读书工作成家立业,毫无意思。

长辈们都说:女孩子,读个师范当个老师,体面安稳。那一年我偏不,非得学个酒店管理。

所有人都说,你就不能务实点。

十九年,我按照你们的意思活了这么些年,从来都没有按自己的想法活过。父母比较民主,他们不管。

我上学的那些年,如果他们多说一句,我的生活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可是他们没有,不闻也不问。

大学的生活,我努力做到独立,不伸手要钱,兼职赚钱,努力学习,参加比赛,拿各种奖学金。

别人睡觉,我在教室里读书,别人起床,我奔赴在兼职中,别人逛街游戏,我在图书馆里死磕书籍。

付出那么多,究竟是为了怎样的人生?

还记得16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同学Y看到我对我说了一句,以后你要是不活出个样来,我都觉得对不起你自己。我都心疼你。

那一刻我只是笑了。然后说了句,再聊吧,赶着兼职。

我没想过自己该过怎么样的人生,是变成人人羡慕的高级管理的人员,还是在底层端盘子日复一日的工作人员。

那时候,我只是觉得,这样做,比较充实,不会迷茫。而事实上,的确如此,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瞎想,那索性忙一点没有闲工夫想东想西。

后来17年,我在酒店实习,那半年我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我还是一心想着我应该再努力一点,这样离梦想更近一点。

而事实上,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只是一味的努力。

总告诉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管去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就像张根在文中说的:就好像坐在考场里一段时间,答案就会自己解出来一样。

半年的底层生活,让我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实习期一结束,我离开酒店行业,重新开始寻找我的目标,而这一路的心酸,除了自己和日记本知道,别无他人。

18年6月底,我站在分叉路口,一条是通往一线城市的罗马之路,另一条是留在小城的平凡之路。我利用短暂的假期,思考着,最终选择留在小城。

18年7月,我在一家培训机构里做起了老师。是的,转行。人生的路就这样改变着。当初那个怎么都不听劝的人,还是回归到了让家人都满意的行业。

我开始过起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和一群孩子们打交道。日子不紧不慢,每天都很开心。身边的同学,也开始学着我转行,然后又发现自己不适合。离职又陷入迷茫。

他们总觉得她能,为什么我不能。可他们不知道,我决定转行前,深思熟虑,对自身认真分析,才找到属于在这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没学着别人,不觉得别人的高薪工作一定适合我,也不觉得底层工作不适合我。只是明白哪一份工作让自己更开心。

当老师已经半年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多,但偶尔也还是会想,我是不是就要一辈子做下去。答案始终也未给出。

2018年最后一天,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早早入睡,跨年烟花响起的瞬间,醒来,默默在心里许下愿望,然后又迅速陷入梦乡。

早晨醒来时,却只是记得醒来许愿的事情,却记不起愿望是什么。那天我在笔记本里写着:2019每走一步都算数

前些天我在微博上写着:22岁死掉了,23岁活过来。像是对过去的自己say goodbye,对未来有好的期待。

最近我也在想,如果这些年,所有的决定,我的父母都过来对我说一句:不。我的生活是不是又会是另一番模样。

可惜现实终究会打败梦想,没有如果。

快过年了,马上就要23岁了,回家过年避免不了被长辈们各种催问。而我已为那些问题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他们无非会问:做什么工作,工资多少,有没有对象。这种老掉牙的问题,是每个二十几岁的人该面临的,无一例外。

看到意林上的一篇推文《年底了,我妈问我:今年存了多少钱?》留言点赞最多的是,为什么没人问:你今年存了多少幸福与快乐???

《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读后感|我不需要被定义以及贴标签

是啊,所有人都在关心你做着什么工作,拿着多少工资,却没有人关心你这一年你收获多少幸福。

就如同:周冬雨《不完美女孩》里唱的:

当我的笑灿烂像阳光
当我的梦做的够漂亮
这世界才为我鼓掌
只有你担心我受伤
全世界在等我飞更高
你却心疼我受伤翅膀
陪我一起 飞向更远的地方
当我必须像个完美的女孩
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努力做成别人家的孩子,却很多时候忘记做自己。

我们总是被社会定义着,身上贴满标签,却迷茫于活着是为了什么。

23岁以前,我被贴着听话懂事能干的标签,23岁我不想被任何人定义以及标签。我就只想做我自己,肆意生长。我是什么样的人,难道我自己心里会没有点数嘛。

ps:此文是看完张根文章后的感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