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小知识—臣子的五种险世思想!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在著作《有度》中对当时社会思想与意识形态进行了抨击,对当时主流的“廉、忠、仁、义、智”进行了诠释,总结出了五种险世思想,认为君主如果支持者五种思想,国家将陷入危险境地。
第一个是廉,韩非认为“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
就是说轻视爵禄,轻易流亡,去选择新的君主的,不是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四处林立,当时的社会风气中,有“廉洁奉公,择良主而侍”的思想,文人学者们认为这是廉洁自律的表现。
而韩非却认为,这样的臣子不重视朝廷设定的爵位与俸禄,就是不遵守社会规则与法律;总想着会有更好的机会与平台,无恒心不稳定随意流亡,则是轻视皇权的表现,绝不是真正的廉洁自律。
第二个是忠,韩非认为“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
就是说谎言抗法,违背君主而强行进谏,不是忠。春秋战国时期,以纵横家为首的辩才们大行其道,经常给君主们各种谏言,甚至以死为谏,认为这是忠臣的表现,并且以此为荣!
韩非却提出,违背君主的意愿与命令,总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对的,一定要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是钻牛角尖的表现,没有人敢肯定对君主对事物了解的一清二楚,甚至有些臣子就是在谎言抗法,绝非忠臣。
第三个是仁,韩非认为“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
就是说施行恩惠,收买人心来抬高自己的声望,不是仁。大肆施行恩惠通常被认为是仁义之士的优良传统,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韩非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假仁义,是借仁的名义在收买人心。天下施恩者只有君主一人,只有营私舞弊、有非分之想的臣子才会以自己的名义施行恩惠,这是不仁的行为。
第四个是义,韩非认为“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就是说那些避世隐居,而用谎言非议君主的,不是义。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有很多避世隐居的高人,被认为是弃功名利禄、不随波逐流的义士。
韩非指出“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真正的隐者是隐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身体,那些在朝廷与社会中不得志,就避世隐居,却用道听途说或自己的臆想,经常非议或与贬损君主的,是没有大局观、自私自利的行为。
第五个是智,韩非认为“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
就是说贬低君主名声来抬高自己,损害国家利益来便利私家,不是智。当时的社会主流中有知识的人不多,能在朝中处理国事的臣子都被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出使诸侯国的外交事务,更能显出臣子的智慧。
韩非具体的举例说:“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出使他国,消耗着祖国的资源,却还恐吓君主,抬高自己的地位能力,这一定是“不智之为”!
法家思想强调君主是朝廷的管理者,是朝堂的搭建者与拥有者,而臣子只是这个平台上的职员,如果臣子身居朝廷平台,拿着君主的俸禄,却干着损国利已的事,不管是从道义上来讲,还是具体行为上看,都是是不聪明、更是不明智的!
在法家看来,当下臣子所谓的廉、忠、仁、义、智,实际上是将国家推到险地的行为与言论,本质上是不廉,不忠,不仁,不义,不智,韩非更是指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这是臣子没有君臣之礼、没有规矩意识、没有法治思想的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