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早牛晚破职场菜鸟成长记

熔大撷英

2017-10-07  本文已影响8人  456847738491

给某人写的演讲稿,被弃

雷锋为什么成为雷锋?我们怎样成为雷锋?习近平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故研究雷锋,脱离不了那段历史,本文的重点将放在历史条件的灵活转化上,既然我们回不了雷锋那种历史环境,那么通过研究雷锋当时的历史,使我们当今社会、当今环境适度“转化”,营造培育“雷锋”的良好氛围,我想这对我们广大同志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社会因素。①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我觉得是“红”的恰到好处的中国,共产党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建设新中国,困难可想而知。革命的豪情在当时很及时地感染了几乎全国每一个人,鼓足干劲、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氛围由此确立;②和大多数国人一样,雷锋属典型的社会贫苦人民——孤儿、受地主欺负、吃百家饭,旧社会的苦难和新中国的恩惠,在雷锋心中形成强烈反差。具体来说,他自然的、“从众”的对新中国,对毛主席充满感激之情。

二、个人因素。“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主席在党成立95周年会议上讲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国家政党,也适用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成才。雷锋选定了自己的信仰、人生的方向,就从未怀疑过自己走的道路!社会因素当时是共享的因素,人人都具备的;个人因素才是特殊的少数才能具备的。①和大多数没有文化的国人不同,雷锋他会挖掘造成自己过去悲惨命运的深层原因:不是欺负自己的富家子弟,不是打骂自己的地主老财,而是最根本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民族“劣根性”。为此,他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毛主席著作;②同时他奉献自己影响他人,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过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节约箱”、“雷锋图书馆”、做好事记“解放军”三字的名上等,不胜枚举,他想感染每一个人。

三、今夕比照。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特别是信息的海量、流通的便捷,使人们什么都了解,可什么又都不信。随着信息接收量的瞬间提高,快速的浏览取代了深层次的阅读,于是我们缺乏思考,于是我们妄加议论,于是整个社会极大的浮躁,这说明太多的信息和太少的信息同样有害。以上是我们当今社会的大氛围,分析雷锋时代的两个社会因素,我们自然都不具备,这当然也是极好的,从没有人会感谢苦难!再看个人因素:“艰苦奋斗”这四个字是永不过时的、“钉子精神”也都是赞同的,这些无需赘述。但是投身于艰苦的劳动,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而又不迷失于劳动,我想这是我们一般人所达不到的。雷锋精神,在这方面的核心就是永远坚持思考,从全局的高度看问题。比如他在学重型推土机的时候,由于一开始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炼钢岗位,他学车很不认真,后来师傅告诉他,“推车铲出的煤的质量,直接决定炼钢的质量!”雷锋推车技术一日千里!我想当年的雷锋心中一定有过这样的推演,推出好煤,好煤炼出好钢,好钢建出强国……正因为上升到国家建设的全局高度,他潜意识里逼自己一定要学好推土车,也就是说,雷锋干工作、做好事从来没有只想到干工作做好事,他把自己比作一缕阳光、一粒粮食、一滴水、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就是强调个体对于整体的作用。

综上,两个社会因素我们不具备也不愿具备;后两个自身因素通过努力,我们应该可以具备。

有人认为,雷锋太伟大了,全世界也不过就一个雷锋。但我们即使达不到高尚,也不阻碍我们向往高尚、靠近高尚!这种向往、这种靠近,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可以给多少我们这类渺小的人以希望啊!我们向往了,我们靠近了,我们就选择方向了。

学习一个东西,践行某种思想,我觉得前提就是相信,不是那种口头上的相信、那种表演性质的相信,而是发自内心的潜意识的相信。不过要做到这种相信,得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阅历的增长或一些特殊的人生体验,这也正是当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难点所在——教育人、使人相信某种思想,绝不可能仅通过说教。不过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概念,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中国梦”的核心,我认为是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唤起我们同心同德搞发展的动力。“中国梦”的提法是这个时代造成的产物,单纯讲奉献讲牺牲很难调动大家。关键是很少有人真正相信,有人说“人心不古”,国民素质下降。我觉得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就好像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主席说“新常态”不是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装。我并不是说国人道德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只是正如经济上的“新常态”一样,国民道德的发展也会进入某种阶段。这种阶段并无好坏之分,她是正常现象。为什么并无好坏之分,原始社会属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大家同劳动同生存,几乎没有特权,没有私心杂念。但那样的状态好吗?生产力极度低下,生产关系极度落后,人们食不果腹,那样的国人道德再高,我们想要吗?再把眼光;拉到现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由此带来的单纯思想,易于接受国家引导,这固然有她的时代红利。但如果把人的思想比作一张白纸,你在纸上画什么就是什么,你把他折成什么?用它就能起什么样的型。可白纸总会被涂乱,总会添上道道折痕不易成型。人的思想经过短暂的“白纸期”进入现在的“旧纸期”,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有什么好坏之分呢?相反将来经过反复比较、深入思考体验的“高尚”,比过去单纯期填鸭式灌输的高尚更持久,有力。

所以“中国梦”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赤裸裸的诱惑,它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在深入研究人性基础上发现并提出的。“中国梦”的提出唤起了人们类似雷锋时代的斗志,然而仅凭一腔热血,仅凭革命干劲干不了大事儿。这种激情可以拯救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所以如何引导人们的激情成为接踵而来的问题。针对现今大环境下造成的人心浮躁问题,习主席及时提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活动,学党章学最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我觉得主要在于“学经典、学原文”,为何要学经典,经典因其沉淀,因其经过历史的筛选才成为经典;为何要学原文?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放在私下阅读学习时没什么不妥,我们也应该提倡这种精神,不过你要是把它写出来,把它传播出去,那你就得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可惜现今这种负责任的经典解读不多;从另一个方面看,就算他的理解是对的,可是不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我们获得的认知还是肤浅的,并且不能令自己信服。学开车,教练动作讲得再细、你把动作要领记得再熟,如果不亲身实践,有个理解的过程,你永远学不会开车。我们来看看雷锋是怎么做的?《青春雷锋》电影里有这样两个镜头,电影开始没多久,雷锋在翻着《毛选》第二卷,到电影快结束时,他又翻着《毛选》第四卷。那个年代的人,普通老百姓读语录的多,看《毛选》其实不多。雷锋就不一样,他肯静下心来啃那些大部头,仅仅是为了赶时髦迎合时代吗?我想更多的还是为了获得信仰的力量,获得在自己选择的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力量。

习主席的“两学一做”是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开出的一剂良方。杨绛先生说过,青年人的烦恼大多来源于想得太多读得太少。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我过去的同学们,包括我自己,往往说得最多的就是“好无聊”,感触最深的就是“空虚”;有的貌似深入思考,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一些肤浅片面的结论。现在想来,大概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造成的。没有理论支撑的思考,就像废墟上建起的高楼大厦,任你思想天马行空,遥远深邃,也是中看不中用,免不了倒塌的命运。

所以在梦想的感召下,脚踏实地地读原文干实事才是战胜空虚无聊的法宝。

在雷锋精神的时代转化上,在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弘扬上,习主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以上几点只是我本人的肤浅理解,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我的思路,就是我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想学习雷锋,就从雷锋生长的内外环境入手,看在新时代如何营造或转化类似雷锋那种环境,从而培育新的“雷锋”,当然在营造或转化时,我们要分清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那些能转,哪些不能转。

我没提出什么新的做法,说的都是对结果的片面理解,请大家指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