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

教化心性,才是教育的根本!很多人误解了孟子的母亲

2019-02-06  本文已影响24人  真知道学园

1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在极度艰难的困境下,三次迁居,以求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甚至不惜剪断织好的布,以教育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通常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孟子的成才是因为孟母给予了他良好的环境,但我认为,仅仅于此还不够,甚至这不是主要的因素。

据记载,孟母在怀孟子的时候,就开始“席不正不坐,肉割得不正不吃”,以教化胎中的孟子。

可见,孟母深知中国文化的君子、圣人之道,故而才会在细微之处,先正己心,先正己德,从而达到不教之教。

教育的大成,一定是成于良好的心性之育,只有正直的、诚实的、敬畏的、谦卑的教育源泉,才会孕育出如此品格的孩子

2

自古以来,效仿“孟母三迁”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尤其是当下,很多人为了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可谓是费尽心机。

然而,只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就能一切安之若怡了吗?

答案一定不是肯定的,最多只能是成绩好、分数高,然而成绩好分数高不一定有好的作为已是当下凸显的教育问题。往往,越注重分数高的学校,对孩子其他的培养一定是荒废的。

好的教育一定不在学校,不在书本,而在于生活的日常细节,只有生活的日常细节,才能给予孩子深入内质的教育。

所以,心性之育,才是最本质的教育。良好的心性,才能有日常良好的心思动念,言行举止,良好的心性,才能“明心见性”,得着大智慧。

所以,老师及父母日常的为人处事、言行习性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走向。

3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只要能认识自己的本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进而就可以认识“天命”

简单理解,如果能够认识天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就能够知道自己的本性所向所喜,从而就可以明白天赋予人的使命。

比如一个机器人,需要通过程序及数据认识自己的使命(即人造它的目的),那么它就应该按照这个使命或端盘子、或炒菜、或唱歌等,总之按照人的指令完成人所指令的工作,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这样的机器人才是合格的机器人,才能为人所喜,而得大用。

同样,人也需要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在,而尽力所为,才能与道同行,激发己身所有的潜力

4

现代教育之大问题,就是舍本求末,丢道逐术,弃“心性”于不顾,枉求肤浅的经验技巧。

到头来,让很多人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心躁难安,到处乱撞,甚至很多研究生、博士毕业,都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以致枉费大好青春年华。

甚至,让许多人误入歧途,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可叹可悲。

教育的根本,在于帮助学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开掘自己,小之能独善其身,大之能大益于天下苍生

5

先有孟母,才有孟子。

孟母在日常以高品格的举手投足、情态言行,给予了孟子最深切的教育。

单凭“子不学,断机杼”这个细节,就足以让我们为之佩服,也单凭这一句,我们就明白“孟母三迁”的教育成功背后,其实不是简简单单的改变环境就可以的。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环境,不在于贫富,不在于条件,而在于心性的完善与否。

心性成,则大成

所以,心性之育,才是教育的根本。

原创作者:云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