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章』 | 蘆蕩深深深幾許…… —— 印象 · 沙家浜序
蘆蕩晨曲
—— 沙家浜印象
初夏,沙家浜的清晨,在淡藍色的曉霧中顯得格外幽美。茂盛的蘆葦,在煙水中靜靜地拔節,那沉甸甸的蘆花,迎著微風,輕輕搖曳,遠遠望去,仿佛千軍萬馬,正蓄勢待發…… 霧靄,裊裊地飄過平靜的湖面,那清涼的氤氳,籠罩著一泓寒水,更讓這早晨顯得有某種神秘莫測的寧靜。
蘆蕩深處,幾隻飛鳥發出啾啾的鳴叫,隨即,凌空飛向遠遠的樹林,似乎,一種湧動的暗流,正在水底盤旋,而那鳥兒,早有驚覺,它們撲棱著翅膀,箭一般地飛走了,似乎,是向遠方帶去消息。因為,它們發現了蘆蕩裡,隱隱約約的威脅的影跡……
分不清是晨霧,還是硝煙,沙家浜的水蕩,有著說不完的故事,那煙霧裡,縈繞著沙家浜人不曾忘卻的那段過去……
於是,臨水的戲樓上,依舊唱著那膾炙人口的《智鬥》,樓下的河叉裡,還上演著敵寇入侵時那驚心動魄刀光血影的火燒連營……
時光,總是在平靜與癲蕩中反復回憶著遠去的慘烈與豪邁,也在一次次對歷史的重溫中,讓這裡的人們更加懷念曾經浴血捍衛這片土地的悲壯歲月,那段同仇敵愾共抗外侮的艱難歲月,那段軍民同心魚水情深的難忘歲月,像一首深沉而激越的交響詩,當黎明的晨曦中吹響了第一聲號角,沙家浜的故事,便開始了那激動人心的——序曲!
初露(夏日裡的沙家浜)沙家浜的記憶裡,永遠記得那戰火紛飛,山河震蕩的1940年……
(鑒於歌詞敏感,特以圖片代替)
再見經典
—— 一張值得珍存的唱片
近日,在海印的唱片店裡,發現貨架上多了一些發燒音樂經典的升級版,其中有一張《交響音樂·沙家浜》。看了一下介紹,還是1971年中廣大樓音樂廳的歷史錄音,只是格式有了新的“升級”,這次號稱是德國老虎魚做的母盤1:1直刻,標價有點令人咂舌。
1972年黑膠電木唱片雙盤之(1)據唱片店的老闆說,這張發燒CD買得很不錯,雖然價格不菲,但還是有很多音樂發燒友傾囊收藏。對發燒唱盤有獨到經驗的老闆介紹,這張新出的“貴嘢”屬於目前的收藏品質,其音質比2000年雨林唱片那張陳珞用真空管重製的24bit版效果略微有一些密度上的“保真“,但整體改善也并沒有超越雨林。
1972年黑膠電木唱片雙盤之(2)畢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國產唱片主傳聲器單聲道模擬錄音技術的產物,與現在的數碼多軌錄音和後期調校的“音樂”是無法直接對比的,但勝在一份“原汁原味”的復刻“還原”。
我挺讚同他的理解,確實,這個作品的歷史錄音按照現在的審美來說它並不完美,而那時的音樂表現尤其是人聲部分,卻又是無法超越的經典記錄。或許,有些東西,是難以複製的,尤其是那個特殊年代具有特殊時代烙印的記憶……
雨林唱片24bit真空管歷史錄音重製24K黃金版《交響音樂·沙家浜》我,又翻出了很久沒聽的那張現在已經絕版的雨林唱片版《交響音樂·沙家浜》,重又找出了封塵多時的那張舞台藝術片DVD……
當弦樂響起,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那難忘的1940年……
音響師陳珞修復《交響音樂·沙家浜》手記快餐文化產品魚龍混珠的今天,我們的審美已經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但當重聽這些熾火年代的音樂經典的那一剎,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總會隨著那旋律悄然來襲。
或許,在這個“牢記初心,不忘使命”的嶄新時代,沙家浜的革命精神,《沙家浜》的創新精神,依然舞動著我們僅存的那點民族情懷。
耳機聆賞效果更好在某些特殊的時候,這種與家國同命運共存亡的使命感和信念感,激發著我們去對歷史作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知道,世界並不平靜,只有萬眾一心,自強不息,才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創造出真正屬於我們的時代安寧,人民幸福!
歲月回聲
——《交響音樂·沙家浜》印象
或許很難想象,在那個八部舞台藝術作品佔領銀幕的特殊年代,人們是如何從這碩果僅存的“樣板”中汲取精神養分的,又是如何去欣賞其中的藝術創作亮點的?但有一點似乎又是肯定的,就是這些作品,在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洗禮之後,依然煥發著獨特的魅力。
電影版背景幕布和黑膠唱片封面的背景幕布有所不同令人尋味的是,這八部“樣板”都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相繼重新復排公演,并成為了原來創作和演出這些劇目的單位立足商品化演出市場的“紅色經典”和“鎮團之寶”。
這種“重修舊好”的文化現象,最終以2011年中.央樂團紀念建黨90週年復排并在中國大劇院演出《交響音樂·沙家浜》畫上句號……
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 八部“樣板”,兩台《沙家浜》
作為在八部“樣板”作品中"壓軸"(八部“樣板”中有兩台《沙家浜》)的唯一一部以西洋管弦樂清唱劇形式表現的京劇移植改編作品,《交響音樂·沙家浜》也是在那個年代演出場次最多的一部作品。而國人對其的觀感,卻絲毫未受交響音樂清唱劇這一西洋“舶來“藝術表演形式過於“單調”的影響,而是有一種百聽不厭,百看不倦的熱情,期中的許多音樂篇章成為各種交響音樂會上的常備曲目,至今常演不衰,而主要人物的角色主題唱段,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集體回憶……
1972年由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返工重拍後公映的中山裝版舞台藝術片《交響音樂沙家浜》當重看這部舞臺藝術片的時候,我發現,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看過的最"簡潔"的舞臺藝術片,它就是一場清唱劇的全程錄影,舞臺背景只有一塊幕布,樂隊的位置自始至終沒有任何改變,唯一改變的就是鏡頭。
但這似乎也絲毫沒有影響我去欣賞這部作品,因為,那些中西合璧的套曲有著豐富的變化,那些靈活切換的鏡頭以不變應萬變,帶給你最貼合音樂與表演者情緒的定格,每一幅畫面,都像是流動的音樂旋律,每一個角度,都表達著一種感情色彩……
西洋唱法改學京劇,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年僅20歲的曹連生扮演交響音樂版郭建光)隨著小提琴、大提琴、大號、小號、長笛、黑管、鉢叉、琵琶、京胡等等中西樂器的演奏,讓你“看”到每一個聲音最真實的表現。而著名指揮李德倫的指揮棒,也在鏡頭間穿插閃回,整部電影幾乎就是一部樂器演奏分解普及教科書。
而與恢弘且極富戲劇性的交響音樂相得益彰的,是中.央樂團演員極致專業完美的演唱。無論是合唱隊的混聲,還是獨唱演員的獨唱,都把《沙家浜》文學意境與文藝思想高度結合的唱詞表達得淋漓盡致,幾乎可以說是讓人聽出耳油,欲罷不能。
等到那雲開日出,家家都把紅旂掛……■ “洋為中用”的典範之作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為了響應落實“洋為中用”的號召,面臨“失業“危險的中.央樂團承接了一項特殊的創作任務,對名噪一時的現代京劇《沙家浜》進行“移植”。以著名指揮李德倫帶領的創作班底,對京劇《沙家浜》進行了全面的“西.化”改造,在保留了原京劇的底色的基礎上,對主要唱腔和唱段以京劇原作為調性,按照交響音樂清唱劇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土洋結合”。
紅旂飄,軍號響,山河震蕩!按照上面某旂手的“要求”,交響音樂版的《沙家浜》必須由中.央樂團演員擔綱,於是,寫交響樂的作曲家學著京劇的“板眼“設計音樂,而唱美聲的演員則學起了京劇武生、青衣和老旦的發聲演唱,從改變胸腔共鳴的演唱方法開始,在惟妙惟肖地“模仿學習”京劇“樣板”作品的基礎上,融入了西洋聲樂的獨特美聲表現。因此,這部作品聽來既像是京劇,又不是京劇,既有民族的韻味,又不失西洋的調性,給人全新的感覺。
而這部電影的拍攝也並不順利。第一版新影拍攝時,指揮李德倫和樂隊的演奏員也像三位主角之一的曹連生一樣穿上了新4軍的灰藍色軍裝,電影拍完,拷貝拿去過審的時候,被某文藝旂手大罵“四不像”不予“收貨”,結果只好推倒重來。
寫字,可以很簡單……為了突出“洋為中用”,這一次全台演員全部統一換上了當年最流行的深灰色的中山裝,在土八路軍服和西洋燕尾服之間做了一次“改良”,效果反而不錯,很快重拍的版本便順利公映,并被作為“洋為中用”的創新典範後來居上地列入了“八大樣板”。所以,“八大樣板”中,有兩個《沙家浜》。後來這台交響樂也一直沿用中山裝作為演出服。
直到2011年複排,才又恢復了“四不像”的穿著:阿慶嫂穿上了沙家浜農村婦女的衣服,合唱隊女聲部則換上了低胸薄紗禮服長裙,手裡還捧著歌詞“快撈”夾子…… 只是複排的表演,已難以“復原”當年的水準。
《軍民魚水情》—— 沙奶奶(林寄語飾)、郭建光(曹連生飾)電影中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三位正面人物的扮演者。扮演指導員郭建光的曹連生當年剛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畢業便承擔了拍攝電影版的重任,與扮演阿慶嫂的戲劇女高音梁美珍和扮演沙奶奶的女中音林寄語同台“飆唱”,絲毫沒有初出茅廬的生澀感,演唱更是完美“復刻”了京劇版譚元壽扮演的郭建光“譚派”的“神韻”。
同時,曹連生的演唱又兼具戲劇男高音獨有的技巧呈現,其中的《軍民魚水情》(對唱)、《堅持》和《奔襲》三個大段的演唱,曹連生的演唱聲情並茂,韻味無窮,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令西洋唱法民族化,有了現實的成功標本。
而這部作品最值得關注的,是原京劇版中沒有的《序曲》。
"求解放,全靠……" 課間隨練(行草)
經典重溫
——《沙家浜序曲》賞析
■ 駢四儷六 —— 《沙家浜序曲》的文學魅力
《序曲》以大合唱的形式恢弘開篇,既輔助了獨唱唱段的“背景”輔設,也為強化戲劇情境和音樂氣氛做了大手筆的渲染。《序曲》的唱詞由樂團創作班底參照汪曾祺執筆主創的原京劇版的唱段進行了二次創作,並採用了中國古典文學中駢體的寫法,以四四,三三,六六等句式反復變幻,長短相接,迂迴跌宕,從開篇的三三、六.肆句式到結尾的三三七七句式變化,都充分運用了駢體獨特的文學表達形式。
標草(軟筆)而這樣的唱詞,也更加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為“古為今用“創造了更廣泛靈活的中西結合藝術表現空間。由於《序曲》的加入,《交響音樂·沙家浜》成為中國京劇藝術交響樂化的一部具有典型創新意義的大型聲樂套曲。這也是這部別具一格的音樂作品始終佔據發燒音樂經典排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它具有唯一性。
《交響音樂·沙家浜》的《序曲》十分耐聽,影響深廣。其致勝的關鍵首先是它內涵豐富的“引子”。開頭銅管和木管奏出的號角聲聲,表現出一種山河震蕩,同仇敵愾的豪邁氣勢,非常震撼人心。
陸機草體(竹籤)而後,《序曲》又在弦樂的背景中加入了弦樂和木管樂器交替演奏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並以進行曲的調式進行了節奏設計,烽火硝煙的時代特徵得到充分體現,而最後管弦齊奏,引出氣勢磅礴的混聲合唱,將序曲推向波瀾壯闊的視聽高潮。
■ 中西合璧 —— 《沙家浜序曲》的音樂魅力
該《序曲》的成功之處,在於利用了交晌樂隊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對戰時嚴峻艱絕的現實氛圍作了簡潔而有力的音樂"描摹"。六個段落以多個聲部用極強的力度表現了軍民同心共抗外侮的那種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句句動情,聲聲震耳,蕩氣迴腸。
《序曲》的合唱,是一曲“紅旗飄,軍號響,山河震盪”的嘹亮戰歌,有力地迸發出"保國土,挽危亡,中華兒女慷慨高歌上戰場”的豪邁激情。
真草(筷子)而其中表現軍民魚水情的一段尤其值得回味,表現戰爭題材的音樂作品,女聲合唱發揮難度較大,然而這一段清新而甜美的女聲華彩唱腔,宛若沙家浜水灣裡的那一股清流,讓硝煙戰火的激蕩中,平添了一抹如晨曦般柔婉溫煦的平靜……
“新4軍,英勇奮戰沙家浜,子弟兵,眾鄉親,魚水情長。”,特別值得品味的是,這段女聲合唱基本是以京劇的唱腔板式設計的一段小華彩,尤其是小節尾句的“魚水情長”的“長”字,用了京劇的“拖腔”,一波三折,蕩氣迴腸。
淡墨標草(軟筆)其優美抒情的旋律不僅充滿激情地再現了軍愛民、民擁軍的戰時“風情”,也用女聲合唱的清麗婉轉描繪出陽澄湖上江南水鄉軍民魚水交融的生動畫面,令人為之動容。
■ 敢於創造 —— 《沙家浜序曲》的思想魅力
女聲合唱也為後續男聲部“為祖國,為人民,來把敵抗,鋼鐵漢,英雄膽,堅貞頑強。”做了一種鋪墊和襯托,令音樂的力度和情緒的張力更加豐滿,進一步體現了熱血男兒衝鋒在前的英勇氣概,謳歌了新4軍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英勇戰鬥的赤膽忠心。
三款拼貼結尾四聲部混聲合唱“求解放,全靠著…… 敢鬥爭,敢勝利,緊緊握住手中搶,革命精神永發揚!”,將全曲推向高潮,為整部作品奠定了一種堅實的思想基調,那就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
我十分驚異,“敢鬥爭,敢勝利”,原來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被我們的“詞曲作家”們“率先”“發明”出來了!
三款拼貼看來,經典的魅力和意義,真的是一種持續的潛移默化。因為,那是一種楔入記憶的 —— 永恆……
標草隨寫(軟筆)
蘆蕩深深深幾許……
—— 從書法撰抄《交響音樂·沙家浜》說開去
我很欣賞《序曲》的氣勢磅礴,國人可能從商業片《戰狼2》中多少也激發了一些乍冷乍熱的愛囗情懷,但不應忘記,還有一些值得重新審視與回味的既往藝術經典,依舊能帶給我們對民族、對家國的深切熱愛,而這樣的藝術,才是經得起時間驗證的跨世之作。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與創造,類似《交響音樂·沙家浜》這樣的作品,其"樣板"的意義,已經超出了京劇本身的革命,而把中國的京劇國粹最菁華的元素納入國際化的範疇來融合、創新和傳揚,並取得實踐性的成功,這種革新的思維和思想,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的文化心態,也是時代進程中始終需要堅持的傳承和發展……
和平年代,鶯歌燕舞娛樂升平的背後,往往是熱血與忠誠捍衛的安寧,有時甚至是無數替你負重前行的人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雲淡風輕……
“牢記初心”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唯有發揚革命傳統,才能爭取更大光榮!
用交響音樂清唱劇形式表現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信仰,這種豪邁的氣概,我想,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交響音樂清唱劇《江姐》的成功,也證明我們的舞臺,需要這種弘揚民族正氣的藝術作品,我們的時代,呼喚這種振奮精神的創新鼓舞。
標草雙拼(軟筆)這部作品必定是不朽的。它的唱詞,與它的旋律一樣雋永,經得起歲月的打磨和審視。於是,作為一種重溫與再認識,我一邊聆聽,一邊熟記,一遍一遍沉浸在那動人的旋律和優美的唱詞營造的意境中……
汪曾祺設計的唱詞,既兼具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通俗的“雅致”,又糅合了歷史與時代鮮明的思想“境界”,尤其是唱詞押韻的處理,既符合戲劇衝突的故事表現,又滿足京劇國粹古典的文學審美,對於學習“寫作”,也是很好的參鑒。
而作為書法習練,我感覺也是十分帶感的素材。因此,近期也嘗試撰抄了一些其中的唱詞,邊聽邊記,邊記邊抄,收穫不少。
我想,這樣的唱詞,無疑也是一種長期積累修煉的功力體現,但凡能傳世的藝術經典,總有其與眾不同的美學形式,但一定不會缺失了思想性和普世價值。而在全民“寫作”的當下,如何讓自己的文字與時代與現實更深刻地接軌,或許,正是真正想在這條寫作之路上“修行”的你應該沈思的問題。
題頭LOGO(軟筆 狂草)同時我也覺得,寫文章就如草書的練習一樣,要想寫成自己的風格,需要時間和耐力去慢慢學習、溶化,而不可能像一些沽名釣譽的寫作速成課吹噓的那樣學點“套路”便可在“寫作”上一蹴而就,立馬變“現”。成功的個例確實有,但就像簡書擼鑽抽獎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有好手氣,最後還是要靠你自己用“勞動”獲得屬於你的東西。
越寫,越感覺到差距,越覺得還有很多知識的盲點有待慢慢彌補,於是,給自己的忠告是繼續努力,默默潛行。
很久沒有寫這麼長的文字了,此刻敲擊鍵盤的手指有一種停不下來的衝動。或許,是音樂和書法帶來的激情和靈感…… 突然覺得,這種久違的書寫感覺,真的需要靜心葆有。而從這些簡單的愛好中,也確實豐富了我對文字的一種理解,雖然,還差很多……
原創,是一條艱辛的長路,不是所有的堅持都可能成功,但所有的成功,都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就像蘆蕩裡的18個傷病員,他們用信念,用《堅持》,最終換來了《勝利》!
今天,當我再次用標草撰抄這闕蕩氣迴腸的唱詞的時候,我的眼前,仿佛又彌漫起清晨的沙家浜那如夢如幻的裊曼輕煙……
今日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