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乌托邦实验的启示
上世纪60年代,Calhoun教授为研究人口密度而设计了个实验,称为“老鼠乌托邦”,实验历时5年多,简要叙述如下(由于涉及内容较多,本文只做简要介绍,如有兴趣,可以去找相关资料看详细内容):
Calhoun教授选取了8只健康的老鼠,并为它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容纳4000只老鼠生存的空间,充足的食物和干净的水源,独立的巢穴,这里没有天敌,没有疾病,没有饥饿,没有居住问题,对于老鼠,这就是一个乌托邦。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下,老鼠的峰值数量仅仅到达2000只左右开始递减,不到3年的时间,最后一只小鼠诞生,此后,数量逐渐衰减,不到5年,最后一只雄鼠死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鼠群经历了驱逐幼崽、互相攻击、雄性羸弱、雌性主导、拒绝繁殖、社交退化、隐居、美丽鼠等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Calhoun教授都提出了一些假设或者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理解这个实验的结果会是鼠群的灭绝,最终他只能把灭绝的理由归咎于“上帝之手”。
Calhoun教授将这个实验类比人类在有限地球空间的生存发展过程,引起了很多争议和非议,也许人类和老鼠确实存在着太多太多的差异,实在无法用简单的类比和假设去推断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最终结局,但从整个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来讲,我们应该去认真思考一下关于人类的乌托邦的几个问题,因为毕竟乌托邦式的梦想在全人类发展历程中,始终被追求,但从未实现。
首先,人类为什么产生对乌托邦式社会的追求?乌托邦的梦想和人类其他的梦想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们不妨先看看个人的梦想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梦想的产生源头和我们个人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人生阅历、知识背景都息息相关,梦想大多是来自于我们对于过去的不满或者曾经美好体验的再次占有。总之,我们所期盼的未来都是来自于过去的,这些梦想本质上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了记忆,而这些记忆从我们心理世界投射到现实中,成为我们追求的一个意象。乌托邦作为一个理想社会模型,它只不过是源于更多数人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的不满而形成的共同目标和理想,这个由绝大多数人共同投射出了一个人类普遍认同的美好社会蓝图。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梦想是源于过去的,所谓的未来本质上都是过去的投射而已,及未来就是过去,时间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心理世界的一个错觉。
其次,乌托邦社会的和我们现实社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要实现乌托邦,我们首先要抓住乌托邦社会的本质,从乌托邦的描述来看,它的核心特征就是和谐,包括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当然还有社会关系的平等、自由、愉悦等等。但是反观我们的人类发展历程和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冲突史,包括文化的冲突,种族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国家之间、部落之间、宗教之间同样是冲突不断,历经几千年,永远有调和不完的矛盾,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只是让人类解决冲突的手段得到进化,但冲突的根源从未发生过根本的变化,甚至在不断地加深和恶化。这也是乌托邦的传统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原始社会到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莫里斯的乌有乡等等,他们勾画的理想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解决社会中的各种冲突,最终建立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所以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冲突问题,包括个人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这是我们实现乌托邦唯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人类能否实现乌托邦吗?也许这个问题已经被无数人做过无数次否定的判断,甚至把乌托邦做为不切实际的代名词,讨论这个问题似乎除了浪费时间之外毫无意义。尽管如此,实人类追求和探索理想社会的热情和执着从来未曾减弱,无论是政治家、宗教人士还是学者,他们不断从前人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汲取经验,不断地在实践和尝试,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如果和谐是乌托邦的本质特征,而冲突和矛盾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未曾改变的事实,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从认识自身冲突开始呢?外在的冲突是不是可以通过解决我们内心冲突而发生转变?我们内心的冲突的本质是什么?个体内心世界的和谐与否是不是实现乌托邦式社会的元问题?如果从微观上彻底解决了个人心理世界的冲突,解决个人内心的分裂和矛盾,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会有一个彻底的根本性的转变呢?
乌托邦,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永久话题,尽管千百年来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没有任何的突破和改善,我们是否考虑一种由内及外的改变模式,即从改变自己开始,通过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奥秘和运作机制进而实现内心的彻底转变,也许有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实现了内心世界无冲突的生活,就会对整个世界的改变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