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诗·散人散文诗

广读“三味”之书,悟出书中“三昧”

2018-03-24  本文已影响43人  萃辰天心书院

文:印安(陈伯安老师)

书香沁心 •《三味与三昧》

“三味”者,原意是“读经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也就是说,读经典著作,有如吃米面主食;读文史书籍,有如吃荤素菜肴;读一般普及知识,有如吃酱醋佐料。显然,“三味”之书对我们都是重要的,偏嗜“一味”,只会造成知识的残缺。

名人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博”,不可能“专”,要想“术业有专攻”,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鲁迅年轻时,除规定的功课之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一不读,连《释草小记》、《释虫小记》之类的杂书,也在闲时翻看。鲁迅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是与他博览群书分不开的。

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面宽了,思维空间也随之拓展,认识能力也随之提高,容易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阿Q这个典型形象,随着知识面的拓展,我们的认识也会逐步深化:从社会角度看,阿Q性格是乡村贫苦农民的写照;从政治角度看,阿Q性格是专制主义的产物;从心理学角度看,阿Q是轻度精神病患者的肖像;从近代史角度看,阿Q性格是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可见,广博的知识是同认识的深度成正比的。联系我们学生的作文,之所以不“新”,不“深”,不“活”,不就是因为知识面太窄,缺乏“源头活水”么?

“三昧”者,本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后指读书得其要领,悟其精髓。广读“三味”之书,而不“得其三昧”,不能说是善学者,也不可能吸取书中精华,在学业上取得成就。

相传郑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这位文化“怪杰”曾告诫人们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古人读书,最讲“涵泳功夫”,也即我们今天之所谓“悟”,力求“悟”出书中“三昧”,得到真正的收获。

仍以阅读《阿Q正传》为例,我们看第一遍,会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看第三遍,我们会鄙弃阿Q的为人;看第四遍,鄙弃会化为同情;看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看第六遍,阿Q会向自己身上扑来;看第七遍,阿Q和自己合二为一;看第八遍,阿Q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看第九遍,阿Q扩大到左邻右舍;看第十遍,阿Q会扩大到全国,甚至会出国;反复看,认真“悟”,你会深深感到阿Q是一面镜子,是振聋发聩的报警器!至此,得其“三昧”矣。

可见,我们既要广读“三味”之书——博览;又要得其“三昧”——精读。“三味”与“三昧”相得益彰,不可缺一。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