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回宫,胧月不认生母:亲子关系中陪伴的重要性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谭家番茄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爱情如是,亲子关系亦如是。

《甄嬛传》是我每年都会重看的大戏,每次看都会随着自身角色的转变而有新的体会。此次看到甄嬛回宫,胧月不认甄嬛一节,让我深有感触。

剧中甄嬛因识破自己仅为纯元替身,爱情陨灭;家族遭陷害远发宁古塔的大悲大痛情境下,生下胧月三日后即离宫修行。虽身在甘露寺,但爱女之心全在胧月身上,从衣兜至鞋袜,一应俱全,思女、爱女之情丝毫不比养母静妃差。可一朝回宫,静妃携胧月来拜,胧月却不认生母一节,让甄嬛肝肠寸断。从宫道上的“为什么胧月以前没有见过她”的好奇;到初见甄嬛的一句“给熹娘娘请安”,不是“额娘”,而是“熹娘娘”;再到转身对静妃说到“额娘擦擦,胧月乖,胧月听话”,并拿出帕子给给静妃拭泪,就连惠贵人眉庄都神色一变;再到甄嬛想抱胧月而不得,胧月眼见静妃孤身要走,更是喊出“为什么要熹娘娘回来,熹娘娘回来,额娘就不要我”之语,见者伤心,听者落泪!

为什么胧月不认生母甄嬛呢?我们不是一向最重视血缘关系的吗?此时的胧月差不多在三四岁间吧,自出生日起,既没见过生母,又尚不明事理,初见不认也有情有可原。但这“不认生母”的深意真的仅限于此吗?看到这样的剧情,我不免想起了自己。

小时候,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辗转在外婆家、姨妈家、姑姑家......直至五岁多才回来。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那天回家的情形。刚爬完一段上坡路,就看见从二楼晒楼上飞奔下来一个身影,边跑边喊“妹妹回来了”,我还没反应过来,我的母亲就已经把我抱在了怀里,周围也围满了我的亲人......我还记得,那天,我姐姐抱了一盆桃子欢迎我,奶奶给我一把一把的落花生,妈妈也给我做了一桌的饭菜,一个劲儿地给我夹菜......可我仍然记得很清楚,直到睡觉,我都没有喊出“妈妈”,“姐姐”“奶奶”都叫了,唯独没有叫“妈妈”,而是用“小幺幺”代替,直到研二的那个暑假,在舅舅的提议下才改了口,才喊出了“妈妈”!

我想,亲密关系的维护光靠血缘是维持不了的,我之所以那么多年没有改口,难道是不明白血缘的重要吗?难道是不知道父母的为难与付出吗?家人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孩提时代,0-3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初来世上,又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所求,极其缺乏安全感,遇事也只能以哭来解决,而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无宠可恃,极其缺乏安全感,此时,谁陪在她身边,谁对她的关照更多,她就更信任谁。再者,此时也是培养孩子言语能力,行走、奔跑,认识世界能力的最佳时期。从无到有最难,所以最费时间,也最耗人心。这般费心,也只有亲身父母才能尽心尽责。父母不在身边的,那就是陪伴在身边的人才让人印象最深刻!

身教言传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我的导师曾发过这样一个朋友圈:当时正在做饭,家中的小宝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把米到处撒,看到这一幕,导师却并没有责罚,而是在思考,小宝之所以有这样的撒米行为,定是因为效仿爸爸天天舀米、做饭的行径,那若是“我”天天读书写字,那小宝是不是也会自小便爱上读书写字?

孩提时代是最脆弱的,也是最易塑造的。陪着孩子一起长大,给孩子应有的关爱,让孩子不孤独、不害怕,这样的亲密关系才是最牢固可靠。陪着孩子一起读书写字,做游戏,这样的孩子内心才更自信,更充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