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质畅适,情感始源假想论,好心情影响你的道德行为?

2019-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平易年华

感谢阅读‘情感始源假想论’系列文,此系列文为假想论,仅供阅读娱乐,作者尽量让每一篇文章独立,但仍需辅助阅读,希望你喜欢这里的设想与段落,上一篇为“情感始源假想论,社会规则之人性与道德,新解起缘”

人性是文明对自身体制下的一切道德,情感,信仰,法则表现出来的种种总结后的印象。道德是社会生活中普遍接受的惯常行为的准则、规范及教条、道理普传下来的以‘人为’为模范的美好上的念想。这些美好念想下情质流态的形成及这些情质流态引导的各类善恶的行为。都是以个人的情质流态认定自己的对错,顺应自己的情质流态以而行为而不在意他人眼里的是否善恶;这段话通俗的也可以这样重复:一切道德下恻隐、同情、怜悯、愤慨、痛心等等情绪情感的形成以及这些情绪情感引导的各类善恶的行为。都是以自己的情感情绪认定自己的对错。顺应自己的情感情绪以而行为而不在意他人眼里的是否善恶。

因此,一些是否道德的事在某些时刻并无所谓是否道德。人那时的心理状态,对于眼前善恶怎样的态度,以及自己做出的怎样的行为,都是以崇尚的环境上的善美与否的情质流态,以及舒适自身的情质流态的美好状态为基本准则以而思虑行为。

对于环境上的情质流态,不管其处于怎样的状态变化,怎样的(个人)情质状态去感知,个体都会对自己出现的境遇,普遍的认定在自身的环境里平平常常,自然而然,他人找不到恻隐,谁也不会怜悯他人。当然,个体也会普遍的认为,世事的道德与否就是自己心里幸与不幸的感觉,美与不美的感知,善与不善的接触,因此个体心里唯有的情绪波动,情感上唯有的微澜荡漾,更能以舒适自身情质流态为目标去行为种种。

而对于个人的情质流态,不管情质流态的起因与趋向是什么,情质流态的最终走向只会是个人的情质畅适,这种畅适并不只是表示心理的舒适与安慰,还应表现在如气愤后的心里平静,委屈压抑下的痛哭,那种并没有心里舒适感的情质畅适。情质畅适虽然表现为各样情质流态的流向后的释然与稳定,但情质的被畅适却尽取决于个体的情质处于怎样的状态。因为对于个体,被畅适的就是那些自己情质状态下易于被拨动的情质流态。

所以道德与否的环境并不是自身在自身的环境里经历了什么,而是在自身的环境里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质流态。个人能否行取大义道德也并不是对方处于怎样的人,而是在于事件的情质流态在群体上并个体上有着怎样的活动以及趋向畅适行于怎样的过程。

说到这不得不说下情质畅适,简单的说情质畅适就是心里舒畅,看似简简单单却鲜有人做到,因为这不仅在于个人有着怎样的情质状态,自己希求怎样的联系,还在于希求的联系有着怎样的反应以及自身对传统情质坐标的接纳以及接纳程度。

而所谓的对传统情质坐标是否接纳的理解即:是否会以自己对事物理解到的情质坐标去理解解释他人或者外部信息的情质流态。是否会以自己的情质流态去裹挟外部信息而臆测理解信息的情质坐标,以及传统情质坐标上含露出的情质流态是否截然主导个人认知事物的动态以及主导或说影响认知事物的程度。

当然,情质坐标的是否接纳以及同一事物不同的传统产生的情质坐标是否的一致,都不会影响个体认知事物的整体进行。虽说传统上因有统一的情质坐标,事物概念的定义才会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相同,但个体的情质流态的不同,也会产生那同一个概念在每一个人心里有着不同的理解以及理解过程。

抛开这些所谓的接纳与否回到主题,俯瞰聚焦于一点,民风的道德与否全在于怎样理解道德和怎样的制度准则,怎样的人情世故和怎样的文化底蕴。但以一句话来说,却也只是在于群体/个人‘情质畅适’的需求方向并满足条件。

情质流态的最终活动趋于情质的畅适,这一过程所会产生的各种需求、希望、念想、欲望,都无可厚非对其个人是种善美。但也不排除为了情质畅适而希求人为拨动情质流态的行为。以及个人的情质流态的冲突,矛盾产生的各种焦躁,暴虐,烦郁,压抑时的各种过激释放后的畅适。

虽然这种畅适——这种心里矛盾发泄后的畅适并不能产生道德,但也并不影响情质畅适对于个人并群体道德导引的机要。道德能规范人的心理、行为,是因于个体为了情质流态的畅适,产生了有意或者无意的意识流态以而行为。当然,这并不是说情质流态的畅适可以完善善美的道德,而是在表达人的善恶的作为和趋向只是情质给予个人的状态和走向。

而且在这种状态和走向下的好多扬善与为恶,都是以情质流态做基础,引导人的思想与行为。虽然各种情质状态对于同一种情质流态的被波动有难易之分。但总体上,纯粹的扬善与为恶并不关乎于个体情质是怎样的状态,而是直接在于情质流态的是否被波动。

所以,当看到恶劣事件,卑鄙龌龊之人,以情质的逻辑并不会说这是人性的黑暗面,只会悲哀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不会对恶劣之人横加指责,只会悲怜此人的遭遇,此人心灵轨迹的种种挣扎与变化。因为传统道德的规范以及个人对传统道德的遵循,反向理解也是个体为了自身情感的舒适。甚至于那种种善恶行为后的自我的理由,也是为了自己情质流态畅适的一种。

最后,在一时不知道补充什么的情况下,平易年华想说的是:情质的提出并没有多大意义,在不相信灵魂存在的世道中,情质或许可以代替这一词,同样的,那么的虚无缥缈,解释的奥然深茂却也只能骗骗人的观念,只有智者见到时或会长叹,苦困者听到时或会麻醉,阴谋者耳闻时或会欣喜,闲闷者目睹时或会舆论。是啊,当无奈的人笑着告诉自己‘心里畅快,何必顾他’。当悲苦的人笑着做出‘心里畅适,何必顾他’时,那种哀情里茫茫的长笑,怎能不让人悲怆叹息。从来盲信不会造成愚昧,只有希求舒适情质的盲从,太过于让人对盲信执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