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荣格 人格结构 集体潜意识
月半弯,原理工男一枚,后受弗洛伊德老先生冥冥之中的感召(厕所里捡了本书)转投心理学的怀抱,08年硕士毕业于华东某还算知名高校心理学系。生性活泼,对各种大部头、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深恶痛绝,认为心理学应该写的跟段子一样好看。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性格决定命运 卡尔.荣格 生平篇(一)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性格决定命运 卡尔.荣格 生平篇(二)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卡尔.荣格 生平篇(三) 和弗爷的恩怨情仇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荣格 理论篇 (情结理论、详解处女情结)
概述
先来看一个英文单词,psychology,这个单词大家应该都认识——心理学,如果你连这个单词都不认识,我......
这个单词起源于希腊词根psyche,psyche在希腊语中是心灵、精神的意思。从字面上理解,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心灵和精神的科学。
这个定义应该非常符合大家对心理学的理解和期待,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现代心理学有很多流派,正在连载的这部分,是精神分析学派,另外还有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格式塔学派等等......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类心灵和精神的科学,有不少学派是要卷铺盖滚蛋的——比如说以虐狗狂人巴甫洛夫同志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研究的并不是内在的精神世界,而是外在的行为。而且,有些时候这帮变态狂的研究对象也不是人类。
巴甫洛夫虐的是狗,桑代克玩的是猫,斯金纳摧残的是鸽子和小白鼠......
如果在心理学界评选最贴近这一定义的理论,虐狗狂人们肯定负分滚粗,而大仙同志铁定会以超过半数的票数当选。
经典实验:条件反射大仙的人格理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人格是一个整体,包含了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第二句: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要避免分裂;
第三句:人格的功能是使个体能调节与控制自己,使之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
大仙认为,人格即精神(psyche),它包含了人所有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论是我们意识到的,还是没有意识到的。
人格生来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各种功能的拼盘,更不是杂烩。人的一生,都是在完整的人格基础之上,去发展连贯性和多样性。
而人格的功能,是通过调整和控制,使人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
你在哈尔滨知道穿羽绒服,在海南岛知道换大裤衩;
今天是你王尼玛,明天还是王尼玛,后天也不会变成李二蛋;
在家里可以和老公发嗲撒娇,到了单位就不苟言笑;
三岁时知道撒尿和泥、七岁时知道好好读书、二十岁知道成家立业、三十岁知道相夫教子。
这都是人格的功劳!
说到完整,就不能不说一说它的反义词——分裂,这个词不光经常出现在谴责台独势力的声明中,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听到。
不过呢,一般都不是什么好话:你这个人,咋这么分裂呢.....
大仙认为,正常的人格是完整的、统一的,而分裂的人格,是不正常的。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不明白?焗个栗子吧!
你在单位和下属不苟言笑,在家和老公发嗲撒娇,双卡双待切换自如。这说明人格面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后面会讲)和人格的其他部分是和谐的、统一的。
如果在单位也发嗲撒娇,或者在家也不苟言笑,那......
人格结构
弗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后来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
大仙同志通过长时间的自我分析和研究,对弗爷的理论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结构。
弯弯认为,大仙的人格理论较之弗爷,要更靠谱一点,所谓长江后浪拍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
大仙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意识
意识,包含我们能够直接意识到的所有心理行为。
大仙认为,意识的形成比较早,可能在胎儿期就形成了(请注意可能二字),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就是在向大仙的这一观点致敬——胎教。
人的意识,有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意识通过不断使用这四种功能,而逐渐成长。
但这四种功能,人们并不是平均使用的,而是生来就会倾向于较多的使用某一种:有的人思维能力比较强,有的人情感比较丰富,有的人感觉或直觉比较灵敏。
某一种功能的优先使用,决定了我们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
在很多父母眼里,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要和别的孩子比,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只有一个——自寻烦恼!
因为每个孩子的心理类型都不一样,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可能每一种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
对这些父母,我非常想送给他们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
本着买一送一的精神,我决定再送一句:你急个屁!
除了以上四种心理功能,还有两种心态会决定意识的方向:内倾和外倾,通俗的讲,就是内向和外向。
外倾的心态,使得意识较多的指向外部的世界;而内倾的心态,使得意识较多的指向自己的内心。
根据这四种功能和两种心态,大仙把人格划分为八种类型。
对人格类型感兴趣的亲们先不要鸡冻,这不是本篇的重点,弯弯会在人格类型篇中为各位细细道来。
自我
大仙认为,一个人的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而表现出和他人的不同,这一过程被称为自性化,而自我(ego)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自我由能感觉到的所有心理活动组成,和弗爷一样,大仙也认为自我只是全部心理活动的极小一部分。
极小归极小,自我有一个角色却十分重要:门卫——人的心理活动,如果过不了自我这一关,是无法在意识中呈现的。
我工作的单位有点特别——电视台,新闻宣传单位安保自然异常严格,试想一下如果哪天把台门口的保安全部撤了,会是什么样子。
求曝光的、求帮助的、追主持人的、找工作的,分分钟就能把电视台挤成菜市场,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自我之于个人的重要程度也是如此,我们身处的世界中,每天会有无数的心理体验,如果这些心理体验未经筛选和拦截统统涌入意识,那结果只有一个——崩溃。
而自我就承担着筛选者的功能,把绝大多数信息拦截掉,仅仅允许符合标准的信息通过。
自我通过这种选择和淘汰,保证了人格的同一性和连续性——今天你在北京,你知道自己是王尼玛,明天把你丢到上海,你还是王尼玛,不会变成李二蛋。
但是每个人的筛选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因人而异的的筛选标准,使得每个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自我。
决定选择和淘汰标准的因素主要由四个:
心理类型:一个思维类型的人,会更多的选择思维性质的内容进入意识而不是情感,反之亦然。我老爸是数学老师,典型的思维类型,对情感的体验和反馈......还是不写了,他老人家也在看我的文章,免得挨揍。
引起焦虑的程度:人更倾向于接受引起愉快体验的刺激,而不是引起焦虑的,如果你不明白,你可以回过头去翻翻弗爷篇中关于防御机制的内容,有两种防御机制,一种叫否认,另一种叫隔离。
自性化的程度:自性化程度越高,人格的完整性越强,允许进入意识的东西越多。如果自性化程度不高,心理能量较多的消耗在内耗上,自然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其他的事情。
在异常心理学中,有一个诊断标准,叫意识范围缩小,在很多心理异常,诸如癔症(分离和转换障碍)、恐惧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上,都会有意识范围缩小这一项——因为大部分的心理能量都消耗在内心的冲突中了,哪有精力去关注外部的世界。
刺激的强度:这个最容易理解,我喊儿子吃饭,好好叫十遍,都不如吼一遍,如果屁股蛋子上来一脚 ,那效果更佳!
个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相当于弗爷理论中的前意识,是当前意识不到,但经过回忆能够想起的心理内容。
大仙认为,情结是个体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大仙认为情结起源于人的童年经验,但后来大仙发现,集体潜意识才是情结的根源。
关于个体潜意识和情结,弯弯在上一篇《【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荣格 理论篇 (情结理论、详解处女情结)》中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了,集体潜意识,才是本篇的大菜。
集体潜意识
说到集体潜意识,我们还得把弗爷再挖出来一回。
1909年,弗爷和大仙应霍尔校长的邀请前往米国克拉克大学讲学,在几个星期的无聊旅程中,弗爷和大仙以互相分析彼此的梦来打发时间。
有一天大仙做了一个相当牛逼且著名的梦,这个梦在西方心理学史中的地位,不亚于咱们的庄周梦蝶。
大仙梦见自己在一栋老房子(精装)的二楼,房子装修一流,逼格甚高。随后大仙走到了一楼,发现一楼的东西都比较陈旧,看起来比较阴暗。然后大仙在地上发现了一枚戒指,大仙捡起了戒指,地上出现了一个向下的密道,大仙走进了密道,进入了一个岩洞,岩洞里有很多原始的陶器,和俩头盖骨。
在大仙和弗爷的恩怨情仇中讲过,弗爷当时正认为大仙盼着他翘辫子,所以弗爷的注意力放在了那俩头盖骨上。最后苦逼的大仙不得不做出了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的解释:自己盼着老婆和小姨子挂掉......
弗爷很满意,大仙很受伤!
但大仙的真实想法是:二楼,代表意识;一楼,代表个体潜意识;而通过密道进入的原始洞穴,是自己心灵深处的原始世界——集体潜意识。在大仙看来,这些头盖骨虽然是死人的,但是并不是盼着谁挂掉,而是代表着我们的祖先。
而集体潜意识,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在上一篇讲过,我们今天的想法和行为,不只是两腿之间的因果,还是祖先生命的传承。
比如说怕蛇,比如说怕黑、比如说不爱吃青菜......
集体潜意识理论,是大仙的理论中最伟大、最深奥,同时也是最富争议的部分,为什么这么说,且听老夫细细道来。
在前面我讲了意识和个人潜意识,读完这两部分的童鞋,可能会有一种感觉——这就是照搬弗爷的理论嘛!
事实确实如此,在大仙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和个人潜意识部分,基本上还是在向弗爷致敬,而集体潜意识,才是真正属于大仙的发现。正是这一伟大的发现,奠定了大仙在心理学界的江湖地位,同时也为他招来了无数的非议。
弗爷认为,潜意识是由压抑的性欲和童年的创伤而形成,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而大仙,无情的打破了这一套路。
大仙认为,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而这些应对方式,通过遗传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请注意“祖先”二字,这里所说的祖先,不光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而是会追溯到原始社会,甚至更早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们可能还不是人类......
可能会有人说我在扯犊子,那我就给你焗个栗子。家里有小屁孩的同学,对下图这个姿势肯定不会陌生,这叫摩罗反射。
摩罗反射摩罗反射(Moro reflex)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一种。此指当新生儿遇到突然刺激引起的全身性动作。当新生儿忽然失去支持或是受到高声、疼痛等刺激时,表现出头朝后扬,背稍微有些弓形,经常伴有身体的扭动和双臂立即向两边伸展。然后再慢慢向胸前合拢,像拥抱姿势,同时发出哭声。此类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左右消失。
我来告诉你这个反射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祖先,还没有进化成原始人的时候,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动物——猴。猴崽子们出生之后,没有小背篓,也没有婴儿车,只能趴在母猴的背上,被母猴背着到处走,每当遇到摇晃等刺激,猴崽子们的本能反应就是抓住妈咪的毛——不然会掉下去,这个动作是不是很像......
通过千万年的进化和遗传,世代积累的经验以原始意象的形式保存在我们的大脑中,构成了集体潜意识。
所谓原始意象,就是人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通俗的讲,就是采取和祖先相同的方式,来应对外部的世界。
原始意象反映了人类几千年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是相对稳定的,在每一世纪里只增加极少的变异。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原始意象我们平时是意识不到的,需要依赖后天经验才能显现的,我们后天经历的东西越多,潜在的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就越多。
比如说当年的我,从没见过蛇,根本意识不到蛇的可怕,但是第一次见到这货的时候,还是会被吓得屁股尿流。
人生要多些经历,这有助于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