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俗意雅话乡腔 ll 不农思冬
前些日子有微友推送给我一首歌曲,这是首由90后小伙作词作曲并演唱的《生僻字》。据说该歌曲近来在网上大火,连央视都为之点赞,从而引发很多人跟着翻唱。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一首歌曲的歌词包含了70多个生僻字,而演唱者伴着轻快的曲调,咬字急促低沉,轻而易举的以似唱似吟的方式一气呵成,的确好听。另外视频还配有歌词中的生僻字滚动,确实能让欣赏者在娱乐中涨知识,是该为这首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歌曲点个大赞!
我们说成语不稂不莠,从字意上解曰:稂,一种野草,其茎叶如禾而不结实果,常杂生于禾栗中,损害禾苗生长;莠,狗尾巴草的别称,也泛指不好的人或事物。
我们乡腔词汇有“不郎不秀”、“不农思冬”的表达语句,不知与之是否互为关联?乡腔其语句也不求甚解的仅知道是常言所用的责语贬词,却一直不懂得其来源于何处。
近日,翻《解字》得知,稂、莠可以代表不成材没有出息的人,但是当组合为“不稂不莠”,却不能表示为没出息或不成材的人的意思。“不稂不莠”,其原意是指精耕细作,田地里除了庄稼外不长杂草,也就相当于“无稂无莠”的。随着时代变迁,后来这成语逐渐演变成了形容土地荒芜,寸草不生的意思,不仅仅指种植不了庄稼食粮不说,甚至连稂、莠这样的杂草都生长不出来了,以此延伸形容某个人,其不长进或没出息等等生活状态。
这里有个相关的成语故事, 据明朝田艺蘅的《留青札记》书中记载:在我国元朝,人们互为称呼时使用郎、官、秀作为等级阶第。以“秀”称号之是为最高级别,而“郎”则为最低下的等级。而到明朝时期,常用于称鄙人为“不郎不秀”,指的是不高不下的意思。成语“良莠不齐”或“良莠淆杂”,则指一个群体中的人有好也有坏,鱼龙混杂。
在我们乡腔,口语化表达的“不郎不秀”,其表现的意思有:形容一个男人(郎者,解释为男儿吧)浪荡而不伦不类,其行为性格常异于社会规范常态,让多数人不予认同的古怪形骸。所以平常说某人“不郎不秀”,便多用于对某些高不成低不就、好高骛远的人评价的专属用语。
当然,乡腔俗句中亦常有类似之“不农思冬”句。可否理解为:从事农务作穑者弃田地而不耕不垦不播,却寄期望于季节到来的收获,甚至其无忧于其田地结不结穗果,作物无收成而盼望冬天的到来,表达对本份工作不想拼搏,不尽力而为不思进取此类人的叱责之意,类同于不劳而获。或者延伸隐晦不正经没按规矩行事的某类群体……
我乡老辈人日常语言运用也有责言说“此人装个不答不七”(类指不三不四、不像样),也或“这人真是不农思冬样”等词句。可见与其“不稂不莠”意之相通义之雷同也,语俗而意雅。
2019/03/11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