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09
十行采集:
1.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
菩提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所谓无量,是指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无边无际、无有穷尽;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
2.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
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就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3.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着。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束缚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去受伤害。
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
4.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
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5.一切痛苦都来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之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着在哪里。
6.希望众生都远离痛苦,这就是悲心。
悲心的基础是平等。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悲心的训练是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学着以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
7.喜乐之心,对自己是感恩,对他人是随喜。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嫉妒心强,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费力、心甘情愿地随喜他人。
8.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在哪些方面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嫉妒心像是探照灯,能够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着。
9.自他相换的修法: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心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自他相换又称为施受法,即施与和接受。
10.只因为内心足够开放,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见往往超越了人我、亲疏、好恶,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是为舍无量心。
一行精华:
培养慈心就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悲心的训练是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学着以开放的心胸去经历痛苦。
喜乐之心对自己是感恩,对他人是随喜。
触动,反思,改变:
要修成无量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大机缘,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但是按照四无量心的出发点去思考和行动,却是很有益处的。
慈心就是以善的出发点与他人相处;悲心就是推己及人地感受对方,生成同理心;喜乐之心则是感恩与随喜,这些素养或称思维模式,都应该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一贯遵循的。
佛家之所以能广泛传播,其教义中的很多内容非常贴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的倡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