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Slack的产品设计
缘起
最初接触Slack是在2015年,那是后在国外已经很火了,在一次活动中把Slack作为沟通工具使用过一下,那时候对Slack的印象主要还是Channel对话题分类比较清晰,产品层级比较清晰。
当时对主打的功能特性Thread也不太理解。现在再看才重新理解了Slack的产品理念。
因为工作过程中也断断续续接触、负责协同效率工具类产品。也想要更深入的了解。
从Slack开始是IM在办公协同过程中是最高频的功能模块,也是日常接触使用最多的产品。
在使用飞书时发现,飞书和Slack消息内容,接受和发送者的消息都是左对齐,同样做企业通讯的钉钉和微信是一致的,发送者消息是右对齐的(最后补充。
于是[效率工程系列]的第一篇就是关于Slack的了,这个在国外已经火了这么多年,在国内却没有发展出来Slack-like的产品。
产品内核
看Slack的官方介绍,Slack是用于连接people、application和data。
目前的产品形态确实如此,连接people是IM产品的基础,application现在也是许多工具产品的方向,企业协作中data的重要性也不容置疑。
介绍里最突出的还有一点就是替代Email,也是Slack最初产品设计的核心。从出发点来看,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产品。
基本功能
简单介绍一下Slack功能,和其他即时通讯工具一样,有好友、好友聊天、聊天群。
Channel是话题群,相当于微信群,在一个组织内可以创建公开的Channel,公开的Channel组织成员都可以看到,随时可以加入,历史消息对成员可见。也可以创建私有的channel,这个就和国内IM产品的群一样了,加入后可以看见,定位与企业沟通的产品历史消息也大多可见。(如果公司用微信作为企业沟通工具,没有历史消息对接还是以其他产品为主
Email的升级
宣传里Slack的定位是替换Email,当然并不是说完全替代掉Email,而是替代Email作为工作沟通的场景。
Email已经存在了50多年了,在工作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是一种广域的电子介质。
但是客户端形态一直没有太多变化。邮件的形态在现在高频的工作交流中有些不适用了。
Email作为工作沟通的工具,安全性高,成本低,异步沟通让信息密度更高。历史信息也有迹可循。
Email的异步性与信息碎片在现在的工作沟通中效率就会比较低了。
在国内大多数职场人使用Email的频率并不高,主要还是用于外部沟通,文件传输。
Slack在工作沟通场景下要替代Email做了哪些设计呢?
Slack最重要的特性——Thread
Thread在实现了邮件沟通的特性,又以自然的形态出现在IM产品中。
(Thread目前的交互形式也是经过了许多版本的迭代更新,过程放在最后
对于某条消息(邮件)可以回复,开启新的讨论分支,不用出现在全部消息流内。在群聊天中针对某个话题,一部分人可以深入讨论,而不印象群内的全部成员。
针对什么情况呢?
有用过微信作为办公通讯的朋友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公司群会越来越多。
针对某个话题随时拉群,相同的人也可能有多个群,极大的满足即时通讯的同时,大量的信息碎片,信息查询也非常困难。
如果在一个大群内讨论某个话题,会不断打扰所有用户,不同问题同时讨论信息过多,重要消息很容易被刷走。微信提供了一种方式是引用,在消息过多的情况下,能够简单还原发送内容的上下文。
Thread就可以解决上面说的问题,这也是Email的一种延续,可以针对某个邮件回复,形成一个新的消息流分支。如果想要通知全员,也可以直接勾选是否发送到群里。
在群内可能会产生多个Thread,Slack也有单独的Thread入口,可以查看全部Thread,相当于微信中随时拉的群,但Thread的层级是要比Channel深一层的,这也符合现实工作沟通的场景。
相比简单的微信引用,钉钉和飞书在引用消息中的呈现和Slack是比较像的,能够在一个入口还原上下文场景,但是消息都会出现在群聊天的消息流内。这样大量的引用反而降低了消息的信噪比,本来是想做信息聚合,但是噪音不会让人主动使用引用回复,因为消息都是可以传达到所有人的。
Email迁移功能
草稿箱,Slack有个单独的草稿箱入口,可以随时保存想要发送内容,查找发送对象,不影响原有的消息对话。
收藏——也是在邮箱中的功能迁移。
查找效率
对于聊天中涉及的文件、都可以在文件中找到,文件来源清晰。
高效检索
全局搜索主要场景细分,搜索结果功能筛选,根据结果预制筛选项。
群内搜索也与全局保持一致。
消息定位
时间显示与搜索筛选统一悬浮,展示信息+提供筛选跳转操作,展示、操作效率高。
关于IM
消息反馈-Emoji
消息通过反馈操作可以提高整个消息流的信息密度,大大减少重复无用消息。
(对比很多微信里大量的“收到”、“欢迎”...
通过Emoji来作为反馈操作,扩展性和识别性都很高。甚至Emoji也是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来沟通,也有其他产品比如notion用Emoji作为文章的图标。
还可以扩展其他功能,比如投票
通知
Slack的通知对比国内的产品在视觉和推送上都是相对较弱的。
没有大红数字圆点,打开应用面板的圆点也是灰色,提醒效果保留,视觉刺激弱化。
考虑到Slack大量的集成应用,承载的消息量是很大的,弱化样式有利于减少消息带来的焦虑。
应用集成
Slack作为协同办公的沟通工具,专注消息沟通,通过消息bots,集成其他产品。
可以在一个产品上获取不同产品的消息,而不用打开所有应用。
开放的生态。
Slack可以将其他APP添加进来,消息可以统一管理,同时,APP在应用中就类似于应用助手,向助手发送消息,实现一些应用的操作,实现了双向沟通。
也可以将应用添加到群消息中,通知信息等也可以直接在群内同步。
精神
使用最大的体验是Slack的核心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痛点,而且产品方向是聚焦的,一直专注于IM领域,而不是扩展不同的协同工具。
作为开放平台,通过其他成熟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产品也能够得到更快的扩张。
(现在许多
补充
气泡对齐
Slack发送和接受者的消息都是左对齐,大多数IM通讯产品如微信、iMessage发送接收是左右气泡形式。
关于这个也查了一些资料,最初聊天室出现的时候,发送者和接受者都是左对齐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IM出现了左右气泡的形式,也查了下最早的设计思路是怎么产生的,比较合理的是来源于漫画分镜的对话形式。
聊天时更注重接受消息,左右区分能够提高接收效率。
在移动端,发送按钮在右下角,发送者的消息在右侧视觉流也能保持一致。
可能的想法是
Slack延续Email产品的想法,注重信息的完整性,信息流完整
消息交互的一致性,因为对消息是有许多操作交互的,统一的交互区域,保持一致性与界面的整洁。功能扩展性更也强
Thread设计过程
Threads in Slack, a long design journey(Part 1 of 2)
https://slack.design/threads-in-slack-a-long-design-journey-a7c3f410ecb4
Threads in Slack, a long design journey(Part 2 of 2)
https://slack.design/threads-in-slack-a-long-design-journey-1c9b1af652c9
写在最后 : 排版确实很抱歉,但是不想再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