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对职场可能有这三个误会
半年前,朋友Ryen给我打电话:“长涓,我真的离职了,现在去一家关于中学生教育的公司,一切从头开始,祝福我吧!”
Ryen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大专院校做学生工作,虽然大家称羡,但他觉得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体制氛围严重冲突,决意离开。
半年后的一次培训班上我又遇到Ryen,我问:“怎么样?”
Ryen叹口气:“哎,就那样吧,到企业才发现,很多事跟想象的不一样。”
于是我们聊了聊那些“不一样”,发现这些“不一样”还真不是一两个年轻人会遇到的,不是因为他们“三观不正”、“不够努力”,甚至像我这位朋友,论积极向上那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想,是年轻人对职场有那么几点误会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误会一:好公司就该是这样或那样的
江湖上总是流传着很多关于好公司的故事,Google的办公环境有多么宽松,华为的员工薪酬有多么高,腾讯的企业文化是多么人性,我们根据这些碎片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好公司的样子来,它应该是肩负着伟大使命的、富有开创力的、注重人文关怀的……结果呢,它总是乱糟糟的,漏洞百出的,急功近利的。
“我们那个教材编的啊,内容真心不咋滴!”Ryen摇着头说,“我还天真地去跟老板提意见,老板说:我当然知道啊,但这个现在不重要。”
注重产品质量Ryen当然没有错,但老板看到的公司是全局,他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和扩张,没办法做到每一项都完美,只能按照发展阶段的不同有所侧重。听说华为曾经有位新员工给任正非写了封万言书,说公司的经营战略应该如何如何,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看来,与其操心我们还没有发言权的事情,不如先和自己的工作死磕吧,能做到81分就好过80。
误会二:努力了就会得小红花
在成为一个职场人前,我们的身份都是学生,那时候的任务很单纯,就是学习,只要你态度认真方法得当,成绩就能提高,爸妈高兴,老师表扬,也就是说,你努力一下就会得到小红花,这是一种确定的、显性的、即时的回报,让你很有成就感。
Ryen说到了企业才发现,工作就是一个接一个地处理问题,做不好被老板骂,做好了好像也看不到什么成果,时间久了,你都不太能确定工作有没有价值,自己适不适合干这个事。
其实,职场的回报远比学习的回报多元、复杂、不确定,有人在一线打拼了十多年才被提拔,但从此一路飙升;有人以为要失业了,结果被更牛的公司收购有了新机遇;有人业余时间写作,写着写着成了畅销书作家……总之,如果你因为暂时没被嘉奖就怀疑工作价值,怀疑自己的能力,那就是对职场回报的一种误会,因为比起学习,工作更像是长线投资,短期内看不到获利,但只要确保你今天的能力比昨天更强一点点,那么,五年后、十年后它就会产生巨大的复利。
误会三:和老板走的近,那是拍马屁吧
说完前两件事,我问Ryen:“你和老板的关系怎么样?”
Ryen想想说:“除了工作,也没太多交流吧,我也不喜欢和老板走的太近,我这人不会拍马屁。”
哈哈Ryen的想法跟我当年一样,觉得把自己的事干好就得了,对老板总是敬而远之,但我的另一位同事就不一样,只要有和老板交流的机会,他都会主动说话,条理清晰地展现出自己的成绩和想法(注意,不是批评和困难),后来那位老板去了省公司、总公司,直到做上副总裁,都一直带着他。
其实试想一下,你如果想干一件事,是拉你熟悉的、信任的人合伙还是找一个虽然优秀但无法交心的人?阿里发展到今天,马云还在用当年的十八罗汉,关键就在于信任,很多年轻人看重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人与人的关系,这里当然不是鼓励年轻人溜须拍马,而是应该像一个成人一样,大方地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别怕,老板不是你的监督者、考核者(不是你的父母、老师),而是最好的支持者、合作者,主动向老板汇报汇报工作,聊聊自己的成长和愿景,他会很乐意给你提提意见,为你的进步高兴,渐渐地把你当做自己人。
聊完天,Ryen长舒口气:“看来,工作再忙还是要跟老朋友多交流啊,回去我也不纠结了,谁让我还是很热爱教育这个行业呢,其实一切都挺好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