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笔记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支独书

        学习方法,讲如何管理自己知识的书。它将帮助你把零碎的知识打造成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你的学习竞争力,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阅读导图

前言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讲如何管理自己知识的书。

三个重要观点:第一,既然谈知识管理,那什么是知识?第二,怎么样学习才是最高效的?第三,如何能够获得临界知识。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知识?说到学习,我们可能第一个反应就是上学、读书,知识就是从书中读到的内容嘛。都说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就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专门给知识下了一个特殊的定义。所谓知识,是指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或者认知的信息才是知识。

只有你把书中的内容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改进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学到了知识。哪怕你是听了郭德纲的段子,如果你琢磨他怎么引人发笑,并把这个办法用在自己和朋友的聊天里,那段子也是知识。

很多人报名上很多微课,参加很多培训班,结果一年回来以后感觉自己啥都没学会,问题就在这里。他根本没有花时间学知识,只是花时间用思维导图、笔记本记了很多信息而已。我把这种努力学习的情况称为“低水平的勤奋”。这么学下去的结果就是: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而我们身边有些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事业却风生水起,你去留心一下,他一定是处处在生活中琢磨事情,把生活经历当做学习的舞台,想办法把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有意地把新信息用在自己的生活里,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真的是力量。

第二部分

        那是不是只要把生活中获得的有用信息全想办法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学习效率就高了呢?那不一定。这就涉及到关于学习的下一个问题:怎么样学习才最高效。

在知识的背后其实是方法,而没有掌握高级的学习方法,就让大多数人的学习效率很低。在我看来,我们的学习效率大概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效率,一类是认知效率。

什么是技术效率呢?比如公司要求你用 Excel 制图,那你就赶紧去报名学习 Excel 的课程。领导要策划一个新选题,你就赶紧研究这个选题方向的内容。每次女朋友路上突然让你去买花,你就屁颠屁颠在街上四处找花店。我们通过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当然会慢慢地对工作驾轻就熟。可是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的任务永远做不完:因为一旦有新要求,新任务,你就又得从头开始学。我把这种不断学习解决具体场景下问题的努力,归类为是在提升技术效率。在这个层面解决问题的水平就比较低。

那什么是认知效率呢?就是你最好能够在解决这个任务的时候,不仅仅掌握了解决的办法,还弄明白了这类问题背后的规律,从此遇到类似的问题,都能一并高效解决。这样的努力方式,我就归类为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方式下,哪怕是逛街时女朋友让你买花,你也可以思考,什么情况下女朋友需要花?是不是每次她要有新朋友去家里的时候就会让你买花?是不是有节日的时候要买花?你琢磨明白背后的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功课,下次女朋友还没有提要求,你就带着花出现了,省得四处找花店,女朋友也会很惊喜。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我们有时候看起来很努力,但其实只是在原地打转。如果我们掌握事物背后的规律,那学习的效率就要高得多。所以《好好学习》这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那就是你应当多花时间去研究事物背后的规律,从规律入手进行学习,效率会更高。其实这个观点就是这本书的基础,而这个观点能成立,是有两个基本前提假设的。你只有认可这两个基本假设,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和过去传统学习方法不一样的做法可能更有效。

第一个假设就是,这个世界大部分领域,看似复杂的现象其实往往是由少数重要的规律影响的。很多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可能背后的原因却非常简单。这有点像道家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万物层面世界的变化是非常多的,各种具体场景的具体问题很复杂。可是回到规律二的层面,甚至一的层面,看起来就很简单。

比如,很多人都看过迪士尼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尼莫和一大群小丑鱼在海中畅游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鱼群的动作非常逼真。你可能想,这么多鱼的复杂行为,那一定是动画师一个一个设计好,把它们画出来的,这个工作量一定非常大。然而,真实的情况可能会令你震惊,事实上动画设计师只是给这些小丑鱼规定了几个简单的规则,然后动画的角色自己就活了起来,根本不需要动画师一个一个去设计它们的行为。

其实复杂的现象背后是简单的规律,在生活当中也常常发挥着作用。比如,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他就常说“面对复杂问题时一定要从简单基本的原则入手”。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说“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就必须理解并掌握重要学科的基本规律”。用这些基本规律来处理问题。

所以这本书也是建立在这个假设基础之上的,有很多简单的道理决定了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复杂现象。我们要从这些简单的规律入手。

当然,这里有一点要说明,不是生活中所有的领域都能用简单规律来解释复杂现象,可能有些领域只能用复杂来应对复杂。可能这些领域它没有简单规律,或者说目前人类的认知没有办法找到这个规律,那么在这些领域,这个假设可能就不成立。但是我觉得这一点影响不大,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领域是有规律的,我们只要在这个假设起作用的领域中应用这个方法,就能帮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

这本书中学习方法建立的第二个假设,就是世界上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A导致了B就完了。你把隔壁老王揍了报了仇事情就此终止了?不是的,这个世界的事物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是互相影响的,有时候原因是结果,结果也是原因,而有时候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背后其实却有各种影响。物理、数学、英语之间,它们相互间是有关系的。你在农田里洒的农药和河道中的鱼也是有关系的。就像地球的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是彼此相互影响的一样,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们也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如果前面这两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少数重要但是影响广泛的规律,并以此建立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在各个领域中进行应用,形成自己的跨界竞争优势。而我把这些能够广泛应用的重要基本规律称之为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这个词套用了核物理当中的一个概念,就是临界质量。我们知道在核爆炸的过程当中,当核物质累积超过了一定量,就是这个临界质量之后,才能引发核爆炸。而知识和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你学很多,它也只是解决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没有什么巨大威力,而有些知识,它们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影响深刻。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应用就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引发知识的核爆炸。所以,如果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优先主动地去掌握临界知识,掌握事物背后重要的临界知识,那么学习效率就要高得多。

第三部分

        每个人要掌握的临界知识可能都不一样,但有些重要的临界知识可能很通用,值得每个人学习掌握,比如复利效应、概率论、系统思考等等,书中做了应用分析。但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还不仅仅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我们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学习临界知识的基本原则、底层方法和技巧,这三个层面分别来谈一谈。

先说掌握临界知识的基本原则。临界知识就是那重要的规律,你要把一个规律作为你思考问题的武器,就要掌握基本原则,那就是了解知识的可靠性与局限性。也就是说要确保这个规律是可靠的,经过了广泛的验证,并且清晰这个规律的适用和不适用的领域。

在哪里找经过广泛验证后可靠的规律更好呢?答案就是在硬科学里找。所谓硬科学就是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科学,这些学科的基本规律往往是非常扎实的。相对而言的软科学,比如社会学得出来的一些结论可能就没那么扎实。当然,不是说软科学里没有规律可以用,而是说我们如果可以,应当优先使用硬科学的规律解释问题。

比如你看到一本书讲到了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告诉你要成为天才,就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才能成功。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就立刻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一万小时呢?那当然不是,因为你按照我们的学习原则,首先要确认这个知识是得到了广泛而坚实的验证的。

那怎么验证呢?你要去寻找这个知识的原始出处,你得弄明白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论据是什么。你通过查资料就会发现,这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其实是来自于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训练的研究成果。你知道了它的原始出处,就知道这个“一万小时训练”是一个观察归纳实验的推论。所谓观察归纳的推论意思是,好比你看到100只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你就归纳推论,天鹅都是白色的。你看到你们村里的女孩都漂亮,就推论所有村里的女孩都漂亮。这个结论可能是对的,也可能不对,天鹅里也可能会出现黑天鹅,其他村里也有丑女孩,只是你没看到罢了。所以,观察归纳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知识的局限性。接下来,看看这个规律能不能用更加基本的原理的硬学科来解释这个知识。比如说“一万小时训练”用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的话,可能和我们的学习神经链的建立方式有关,学习时间越久、相关神经链越强,可能学习的技能掌握就越牢靠。但是这个时候,你可能也会问自己,这个结论是来自于小提琴练习产生的,它主要还是一个身体技巧的训练,但其他更复杂的领域它还适用吗?比如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或者人际交往的能力是不是也适用一万小时训练呢?

经过这个可靠性和局限性原则的思考,你就发现,现在你不会听到一个方法就立刻兴奋地应用了,而是去研究琢磨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应用局限可能是什么。你只有知道一个知识的局限性,才配得上真正拥有这个知识,如果你不知道一个知识的适用边界就每天用它解决问题,那这个知识对你而言就太危险了。这就好比你不知道一个保健品的剂量上限,而天天吃它一样可能有很大风险。

上面提到的方法就是去验证一个重要规律的过程。你可能觉得这么做是不是太慢,太费力了?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首先,有时候,慢就是快。你只有把基本功打扎实,才能快起来,在最重要的地基上面花时间是必须做的。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有些也确实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打地基。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掌握临界知识的三个底层方法,刻意练习、反思和以教为学。

所谓刻意练习,如果你要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那么你可以去寻求这个领域第一流的导师,然后学习他是怎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你要刻意地模仿和探索他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你向象棋大师学习,就不是要记住他的下棋套路,而是要思考他为什么用这个套路,他考虑了什么?我为什么没有这么考虑?这里面的差别是什么?

你向你的领导学习管理办法,也是一样的,不是去学习他具体管理让你的做法,而是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我为什么没想到,我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你坚持这样刻意练习,往往就能够更快速地发现和掌握他思考和解决问题背后的规律是什么,理解一点,就通达一篇,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就是我们一句俗语说的“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是说他给你的具体套路,而是他为什么这么指,他指的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要去思考这个层面的问题。如果你对刻意练习感兴趣,也可以在得到搜索“刻意练习”4个字,我们以前说书节目讲过这本书。

第二个方法是反思,在我看来,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中做出来的。我的大学哲学老师就说过一句话: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我们认为的真实世界。只是我们活在自己的假设里,都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假设,那我们就永远是在一个牢笼里打转。那怎么样暴露我们的假设,从而跳出局限呢?这里我推荐的一个方法就是:反思。所谓反思,就是重头复盘,反复思考,放慢自己思考的过程,研究当初做这个决策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当初的假设正确吗?

比如说,我上大学的时候遇到比自己能力更强,职级更高,或者影响力更大的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往回退,不敢或者是不愿意接触这样的人。可是事后又有一点内心自责,希望下一次能够改进。可是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仍然往后退。你看,其实反思这个过程就会发现,我往后退的这个行为背后一定是有假设的,只不过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而通过反思,我发现我的假设可能是优秀的人不愿意和自己接触。但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假设很可能是有问题的,因为优秀的人往往是更加谦逊,更愿意和别人交流合作的,他们的情商往往更高。所以通过反思,了解了这个假设之后,我就更新了假设,以后我就敢于和这些更优秀的人主动接触了。

提升学习效率的第三个方法是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当成自己学习的过程。你可能会困惑,自己学习不就是因为自己不会吗,需要别人教嘛,怎么学习反而要教别人呢?这里面的秘密在于,我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教别人,就要做大量的准备,以防被别人问倒。而我们不去教别人的时候,往往就偷懒,没这个动力。

拿我自己举例,我当年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的时候,我其实自己也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是为了给大家讲好这门课,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和研究了当时我们能找到的所有相关书籍和文章,结果这三个月反而帮我快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与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体系。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以教为学的过程。你也可以完全在生活中应用这个方法。比如你把今天听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爱人或者同事听,那这也是以教为学。或者你组建一个微信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你学到的心得,这也是以教为学。再或者,你建立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把自己学习到的内容分享出去,获得大家的反馈,一样都能促进你学习。这就是促进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底层方法。

最后再介绍三个学习的小技巧。第一,为了做好反思,一定要做记录。你可能觉得记录不就是写字吗?这谁不会啊,我天天都在做笔记。可是,记录和写下来是不一样的。写下来可能只是摘记了一些名言警句。而记录其实是有目的地组织你的思想。这两者的差别就好像福尔摩斯说的“你只是在看,并没有观察一样”。一个好的记录,要做到两点:第一点,要记录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因为大脑常常会在回忆的时候扭曲过去的事实,所以只有如实地记录过程,才能有效地校正当初的假设;第二,主动记录看不见的关系,而不仅仅是记录流水账。因为每一件事情的发展其实都是受到了各方面因素互相影响的,你当时的情绪,你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周边环境施加给你的压力都会影响事情的发展。而很多时候我们在记录的时候会忽略掉这些点。

比如,很多人吵完架就只是写下来:今天气死我了,小红和我吵架,太不讲理了,以后再不给她帮忙了。而记录可能是这样:今天我第一天当小组长,和去找小红讨论明天的工作任务,结果她对让大家平分工作的做法不同意。我觉得她想偷懒,还不尊重我,可能是嫉妒我当了小组长。我当时很怕自己没面子,恰巧其他同事也在身边,我觉得不能第一次当小组长就被别人看不起,那以后还怎么管人。所以就训了小红,结果她还还嘴和我吵架。

你看,当我们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过程,还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情绪,以及外部的条件,就比只是写下一点感受发泄情绪要更有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可能没有注意到的联系,帮助自己反思改进。

学习的第二个技巧是要定期回顾。因为时间久了,我们很容易忘掉学的东西,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很多事情发生的原因和最后的结果之间时间可能是很长的,如果不去回顾,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比如你半年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其实可能是你半年前一个错误招聘的决定导致的。可是你不主动回顾这段历史,你可能意识不到。再比如,很多人嘴上都说吃亏是福,可是一遇到具体利益冲突的时候,那就锱铢必较,为什么?就是因为吃亏回报的福要过很久之后才能感受得到,回报是以后的,而这个亏却是立刻要吃的。我们只有能够以长期的视角回顾自己做的决定,才能跳出眼前得失,长期正确决策。

第三个学习技巧就是付费购买。听起来花钱买东西和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但事实上有效的付费购买能够提高我们学习的效率。因为一天24个小时是没办法多一分钟的,如果能够通过付费买更高效的学习质量,那我们学习的效率也是在提高的。比如有一次我在晚高峰的时候从通州打车去海淀,出租车司机就很好奇地问,说你旁边就是地铁站,几块钱就到海淀了,怎么要在这个堵车的点上打车呢?我说我要在车上睡觉。

你看这个挤地铁表面上很便宜,只要几块钱,可是加上机会成本就很贵了。因为我自己工作一天本来就很累了,再挤地铁回去就更累了,那么我晚上就根本学习不了,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睡觉了。而打车看起来可能要100块钱,很贵,但是这段时间我可以在车上睡,恢复精力。如果醒了没到目的地,我还能在车上处理事情。到了目的地,我回家之后又有精力去学习。我这不就是花了100块钱买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吗?这样,我无形中就比坐地铁的那个我多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我的学习效率也就更高。类似的把钱花在买书,向专家付费获得咨询建议,其实都是非常聪明的花钱方式,对我们提升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

      上面这些内容就是《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今天分享的内容。我们回顾一下:第一,我们读的书并不一定是知识,只有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信息才是知识;第二,知识和知识也是不一样的,那些能够更加广泛指导行动的重要基本规律称之为临界知识。优先主动地去掌握临界知识,将会大幅提升学习效率;第三,如何获得和应用临界知识呢?首先你对接触的知识应当验证其可靠性和适用范围。其次,你可以用刻意练习、反思和以教为学这三个学习的底层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最后,记录、回顾和付费购买的技巧也能帮助你提升效率。这些方法综合应用后,能够帮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到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