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课】戴建荣执教《送元二使安西》
课堂节录
节录一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这首诗的作者是——
师: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什么叫排行第二?
师: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明白了吗?
节录二
师:“使”是什么意思?奉了谁的命令出使?能不能不去?
师: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咱们一起来看。(出示地图)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居住于此。有一天,元二奉旨出使今新疆库车附近,古时称为(安西)。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走到现在渭河以北,有一座城叫(渭城),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同学们,唐人相送,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在这样一个晚上,这两个人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地喝酒聊天。
送到这里,元二孤身上路,往西走啊走,走到现在敦煌的西南,古时候这里有一道关,叫(阳关),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所以又叫《阳关曲》出了阳关,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走到了安西。这里,大风一起,飞沙走石。这首送别的诗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唐朝的诗人,写诗习惯遵循一种规律,叫—平仄(板书:平仄)一起读。
平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仄声。咱们中华文化几千年一脉传承。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
为了好记一点,平声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用一条竖线表示。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字呢?对,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作平长仄短。一起说。
在读的时候,一般都是两个字两个字地读,平长仄短的规律体现在每两个字中的第二个字上。先看第一个音节,渭城,看哪个字?“城”字现在是第几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也就是要把这个字读得长一点
(指名读)
来吗?
师:读到这个“城”字,你想到(长城),长城那么绵延起伏,能读出(生读)
币:了不起啊!长度你都读出来了。长城也好,城墙也好,都是(连绵起伏的),能读出来吗?渭城(声音有起伏)
(生读)
师:平声会读了,仄声呢?朝雨,看哪个字?雨,现在第几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仄声要读得短一些。
(指名读)
师: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指“出”),这个字在古时候被称作““出入”的“入”,要比仄声读得更短一些,跟我读:西出(停顿特别阳关一
(生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试读全诗)
师: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维诗的特点。
(配上《阳关三叠》古筝曲范读后,师生合作读前两句。)
师看到渭城的柳色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发言)
师《诗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就想起——依依——不舍。咱们古人每逢写“柳”的时候,就要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读到这个“柳字,你就要明白,此刻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再用心去看看,有没有看到渭城的客舍啊?
生:我看到上面有小房子,而且还有一些台阶。
生:我看到客舍上面冒着烟,可能是主人在做饭,可能是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
师:闻闻,闻到饭香了吗?
生:闻到了,米饭的香。
师:所以,这样一首送别的诗,咱们该怎么读?(配乐笛子曲,师生齐读。)
师:这阳关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出示《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师范读后师生齐读、生齐读。)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这是一条艰难的路。
生:坎坷的路。
师: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三千多公里!如果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着马去的话,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元二就要踏上这样一条艰难的路了,作为好朋友的你,有没有什么想要对他说的?
生:元二,你一定要安全地回来啊!我等着你。
师:走一遭就要半年多,回来又要半年多,更何况奉皇帝的命令去出使,能这么快回来吗?
生:元二,这是一条崎岖、充满沙石的路,你一定要保重啊!
师: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的那一天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聊天、喝酒了。所以,这样一首分别诗,咱们该怎么读呢?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
师:为何在这分别之际,王维还不断地劝元二再喝一杯,而元二总是酒喝完呢?
生:这杯酒印证了元二和王维的友情。
生:喝了这杯酒,元二可能永远都见不到王维了
师:咱们再读这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一杯”的“杯”字延长。师:劝君一
师生: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这有情有义的故人了。那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
生:不会。
师: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之情的杨柳吗?
生:不会。
师: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啊?
生:不会。
师:那么,这一路上陪伴元二的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生:还有王维对元二的关心。
生:王维和元二间珍贵的友谊。
师:那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情。
节录三
师:元二走了,王维在当地读啊读,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候,他就轻轻地唱起来。(板书:唱)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阳关(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
第二遍,如果你已经能唱,就和我一起如果还不行
学,千万别着急。,就边听
师:第三遍,咱们不用音乐。看着我的手势,试一试。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节录四
师:同学们,咱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
(生读)
师:咱们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
(生唱)
师:咱们接下来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唱这首诗,这叫吟(板书:吟)古人善于吟诗,喜欢吟诗,所以留下了四个字,叫“吟诗作画”。会吟诗的人才是中国有文化的人。咱们来试试看。
(师吟诗,学生跟吟。)
师:同学们,这就是文字,因为饱含了深情,所以咱们把它称作诗。这诗因为浸润着这样一份情感,所以千百年来,咱们中华民族才会代代地
生: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它们才能传承到现在。咱们今天能够在这节课上这样,也因为有了这一份情,所以才会在这里
生: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老师知道,离开了这课堂,以后咱们遇到唐诗也好,其他诗也一定会对着这些诗一
生:读啊读,唱啊唱,吟啊吟。
师:下课。